碰鈴
碰鈴,古時稱為“星”鈴鈸”,因為流傳的地域不同,在民間“碰鐘”鈴”雙星”撞鈴”雙磬”聲聲”水水”丁夏”甩子”如名稱,最早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當時出現(xiàn)在中國,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云南麗江它在清朝乾隆年間被用來演奏凱歌,是中國民間的一種青銅打擊樂器。
碰鈴的形狀像一對直徑約為5毫米的杯形鐘昀呈.5厘米,高約4.5厘米,鈴底有繩孔,有絲線、皮帶或繩子是成對連接的演奏時,繩子分別抵住各自的邊緣發(fā)出聲音,有時用單杵演奏。它沒有固定的音高,用一根弦來記錄音樂,音色清脆悅耳,音調悠長,穿透力強它經(jīng)常用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演奏。
作為一種色彩豐富富有節(jié)奏感的樂器,鐘位于中國內蒙古、西藏、云南、青海、甘肅、四川等省流行并廣泛運用于中國民間歌舞、戲曲與民間藝術的音樂伴奏、民間器樂合奏或佛教活動,如京劇、河北梆子、江南絲竹等。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增加音色的樂器之一,也是中國人、滿、蒙古、藏、納西族和其他民族常用的打擊樂器。
歷史起源 編輯本段
關于碰鈴的起源,它出現(xiàn)的確切時間和地點在古代文獻中沒有記載。據(jù)傳,早在南北朝時期,在北魏甘肅敦煌千佛洞,鐘就在中國流行了(386~556年)壁畫中有打鐘的畫面。在北魏云岡石窟、司馬金龍入口處的石刻所有的墳墓都展示了一個演奏鈴兒響叮當?shù)乃嚰啃蜗?;唐朝貞觀年間,他出使過這個國家(今緬甸)使者來華獻樂,人必稱之“銅鈸”古籍《新唐書·南蠻傳下·驃》中記載了鈴兒響叮當?shù)男沃坪脱葑喾椒ā;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描述它的形狀像一個小瓶蓋,有一個槍口,互相撞擊會發(fā)出聲音。雖然兩個文獻中鐘的名稱不同,但都屬于鈸,形狀也介于鐘和鈸之間,所以稱之為“鈴鈸”唐宋以后,叮鈴鈴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多用于打樂;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云南麗江;在清代,據(jù)古籍《皇朝禮器圖式》記載,人們稱之為敲鐘“星”,乾隆時期(1760年)用于清代凱旋樂?!洞笄鍟鋱D》卷40涂有“星”圖,這與“星”同形的“接足”圖(細緬甸樂”用器)其形狀與唐代文獻中描述的大致相同,也是現(xiàn)代民間編鐘的形狀。1965年,遼寧沈陽郊區(qū)出土一對元代銅鈸,直徑19.5厘米。
構造種類 編輯本段
構造
敲鐘一般以銅或黃銅為原料,用硬模具鑄造而成銅鈴清脆悅耳,發(fā)音綿長。黃銅材質的鈴鐺明亮柔和,發(fā)音時長略短;鐘有兩種形狀半球形和圓錐形整體外觀呈鐘昀呈形,看起來像一對杯形鐘昀呈一對有兩個,空心沒有舌頭鐘的頂部凸出半球形作為固定點,稱為碗或帽碗的直徑大約是3厘米鐘的底部有繩孔,繩孔由絲線制成、用一根皮條或繩子穿起來,把它們連成一對,喇叭口的直徑在5左右.5~7厘米,約4.5~6厘米。
種類
碰鈴按形狀和結構可分為大鐘和小鐘、帶把碰鈴、四種類型的系繩鈴。鐘的大小除以規(guī)格的大小,藏文“丁夏”尺寸較大,鐘高約6~8厘米、喇叭口直徑約7~8厘米;帶手柄,兩個鈴的頂端各裝一個木柄,雙手握住手柄,觸摸鈴發(fā)音;通過在兩個碗的頂部鉆一個小孔并用絲繩或皮繩連接兩個鈴鐺來系鈴鐺。但是民族管弦樂隊用的編鐘稍大稍重,不適合孩子一般孩子用的鈴鐺可以用自行車鈴等替代品制作。
演奏方式 編輯本段
演奏時,演奏者雙手各持一個鈴鐺,用拇指和食指握住鈴鐺頂端的繩子握繩的手指與鈴的距離要適中,盡量減少手指與鈴的接觸面積,以免影響敲擊時的共鳴。喇叭口在胸前向外提,相互震動“叮叮”的清脆聲音;有時演奏者會在棍子的末端放上一個鈴鐺,用金屬符號演奏。
演奏特色 編輯本段
碰鈴清脆悅耳,聲音穿透力強,通常用于強節(jié)拍演奏,節(jié)奏變化不大。兩個鈴鐺敲在不同部位的音色不同,敲在銅碗口的聲音細而堅定,余音短促;沖擊部分后移時,其共鳴音較長,發(fā)音較柔和;鈴聲的混響時間較長,不適合播放密集的音型它的音色和三角鐵差不多,可以互相替換。通常用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民歌和舞蹈演奏、中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合奏或佛教活動的伴奏,是一種色彩豐富富有節(jié)奏感的樂器。
相關表演 編輯本段
在Xi 安鼓樂,大部分是在俗樂社、它被用于道教音樂俱樂部在慢樂的中板上彈奏以掌握其節(jié)奏,發(fā)音清脆明亮。京劇起死回生中,青衣唱的反黃兒戲用鐘,常以板的節(jié)奏演奏,并配以大鼓,表現(xiàn)悲涼和謹慎、激昂、凄涼、情緒很深,用來哭和抱怨、勸導,有時伴以小嗩吶,渲染出悲壯憤怒的感覺。
在三句半的表演中,演員分頭打鼓、鑼、镲、鐘內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根據(jù)確定的節(jié)奏和演奏風格,分別敲打樂器,變換舞臺位置,連續(xù)表演,常用歇后語、俗話說,表演生動幽默。
在周琴 小曲表演,主要用于武打場面,配干鼓、紅鼓、梆子、大鈸、喜鑼、釤子、鑼之類的打擊樂器,嗩吶之類的管樂器,它們的基本曲調都是九宮十八調,也滲透了一些佛教、道教音樂曲調,有些民歌還保留了一些社火歌。
文化傳承 編輯本段
碰鈴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歷史悠久,后逐漸流行于中國各地區(qū)它是一種色彩豐富富有節(jié)奏感的樂器,在中國具有獨特的魅力的打擊樂器,而且也是滿滿的、蒙古、藏、納西族漢族等民族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在藏區(qū),它常被用來疊和聲、在囊馬歌舞中,女藝人通常是邊唱邊彈。同時也是一種宗教樂器,是藏傳佛教中念經(jīng)時用來掌握節(jié)奏的小型樂器之一常用于佛寺誦經(jīng)等祭祀活動;在納西族中,常用于道教的窯洞音樂中。
鈴兒響叮當作為一種伴奏樂器,沒有固定的音高,但聲音穿透力強,聲音清晰,音色優(yōu)美它由民間藝人傳承發(fā)展了幾千年,在不同民族中廣泛使用、在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文化和語言背景下,在各種樂隊中使用,常以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演奏。在京劇文昌樂隊中,青衣唱的反黃兒音樂中用的是鈴兒響叮當,在演唱中也經(jīng)常跟著板子的節(jié)奏;在門口打鼓;在京劇、河北梆子、晉劇、川劇等地方戲曲和歌舞作為伴奏;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十番鑼鼓、浙東吹打、福建南音、閩南十音、遼南鼓吹、山東鼓吹、其他民族器樂合奏,如Xi 一首鼓樂。同時,作為伴奏樂器,鈴兒響叮當也被廣泛應用于許多優(yōu)秀的民間表演藝術中,如被譽為“古代音樂活化石”河南省新密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江茶會音樂等,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竟陵鐘,使其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