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華中大、華科大,英文縮寫HUST[40],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高校,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fā)協作網、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七校聯合辦學、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研究院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聯盟、全國16所工科大學科技聯盟成員高校,入選“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湖北省2011計劃、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是與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建醫(yī)學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擁有國家大科學中心的四所大學之一,入選《Nature》評出的“中國十大科研機構”,被稱作“新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縮影”。
華中科技大學

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chuàng)辦的四大工學院之一的華中工學院、1907年建立的上海德文醫(yī)學堂和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藝學堂。歷經傳承與發(fā)展,2000年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y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成立。
截至2021年12月,學校占地7000余畝;設有109個本科專業(yè),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師中有院士20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0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1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19個。
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前身)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2年籌建的華中工學院。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fā)文,正式成立三院聯合建校規(guī)劃委員會,武漢大學查謙教授任主任委員。
查謙老院長在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上講話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同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校園
1955年9月,汽車專業(yè)并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yè)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yè)。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yè)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軍宣隊指揮長劉昆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干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yè)和300多名教職工并入華中工學院。

原華中工學院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校進入蓬勃發(fā)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yè)。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yè),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科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fā)展的目標。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yōu)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生導師111人,博士后流動站7個,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3年,國內發(fā)表論文數達到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fā)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華中科技大學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yōu)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yōu)秀。
1996年2月,首批獲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chuàng)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fā)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fā)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fā)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兩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均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制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fā)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后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
同濟醫(yī)科大學
同濟醫(y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wèi)生部,前身為德國醫(yī)師埃里?!毬〔┦坑?907年創(chuàng)建的上海德文醫(yī)學堂。

同濟大學醫(yī)學院遷武漢后命名為中南同濟醫(yī)學院
1900年,寶隆創(chuàng)辦同濟醫(yī)院,醫(yī)師大多來自德醫(y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y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德文醫(y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yī)學堂。
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yī)工學堂,設醫(yī)、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4月23日起,改名為同濟醫(yī)工學校,轉由華人董事會接辦,直屬北洋政府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yī)工大學,含醫(yī)科和工科。
1927年8月,學校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y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yī)學院、工學院。
1937年,先后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原同濟醫(yī)科大學
1949年6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同濟大學。1950年1月27日起,學校劃歸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主管。
1950年2月起,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ㄖ心蠀^(qū))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yī)院內遷武漢,劃歸中南軍政委員會衛(wèi)生部主管;1950年10月,與武漢大學醫(yī)學院合并,命名為中南同濟醫(y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y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yī)學院作為附屬醫(yī)院。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yī)學院;“文革”后直屬國家衛(wèi)生部領導。
1981年11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7月,武漢醫(y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yī)科大學。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是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chuàng)建。
1907年,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yè)學堂。
1913年,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yè)學校。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yè)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yè)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yè)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yè)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yè)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yè)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筑工程學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學校、武漢建筑工程??茖W校等階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設專業(yè)的高等學校。
1961年,中南給排水設計院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yè)師生并入。
1964年,改為建筑工程部武漢建筑工程學校
1971年,與同屬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業(yè)學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業(yè)學院。
1978年,更名為武漢建筑材料工業(yè)學院。
1981年,國務院批準恢復和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97年,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學校。
合并發(fā)展 編輯本段
2000年5月26日,同濟醫(y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與華中理工大學合并,科技部干部管理學院(武漢科技職工大學)并入華中理工大學,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首批獲準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
2006年,首批入選國家”111計劃“。
2007年,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
2010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高校。
2011年,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yè)生就業(yè)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入選教育部、衛(wèi)生部第一批卓越醫(yī)生教育培養(yǎng)計劃項目試點高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入選“湖北省2011計劃”。
2013年,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
2015年,學校成立湖北地區(qū)首個航空航天學院。
2017年1月,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10月,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fā)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第九。
2018年3月,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入選第一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11月,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y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華中科技大學的自考招生已全部停止。華中科技大學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2018年11月發(fā)布的《2019年春季學歷教育招生工作聲明》顯示,2018年7月該校已停止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019年春季只舉辦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招生。對于自學考試報名,華中科技大學的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自考辦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已經停止了包括成人高考、自學考試在內的成人學歷繼續(xù)教育
2019年1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2020年,學校獲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yè);[獲批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2021年2月5日,入選第二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計劃2.0基地名單。3月29日,武漢市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發(fā)布的《武漢科技創(chuàng)新“十大行動”工作方案》提出,支持華中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到2025年,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有較大幅度的進位。5月,華中科技大學官宣“獲批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平臺”。7月,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14日在武漢同時揭牌成立。9月30號,華中科技大學正式與軍民融合企業(yè)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共建智慧感知技術研究中心。10月,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李子福教授與楊祥良教授團隊提出通過重構腫瘤干細胞小境清除腫瘤干細胞的新策略。10月26日,入選2020年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11月,入選首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名單。11月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簽約儀式成功舉行。11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首批國際學生生源基地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國際教育學院206會議室舉行。11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西門子數字孿生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梧桐語問學中心舉行。12月,運城市人社局在湖北武漢與華中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
2022年5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召開全校人才工作會議。圍繞重大平臺、一流學科和戰(zhàn)略需求方向,探索設立“首席科學家”崗位,加大力度精準引進世界頂級科學家和國內頂級人才及團隊,力爭在諾獎級學術大師的引進上取得突破。5月18日,武漢經開區(qū)與華中科技大學舉行戰(zhàn)略合作協議簽約活動。5月21日,第九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高峰論壇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全球氣候治理研究中心在該校成立。6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消息,國際超級計算大會日前在德國漢堡舉辦,第24屆Graph 500排名揭曉,華中科技大學圖計算團隊研發(fā)的圖計算機DepGraph性能再次打破圖計算性能世界紀錄,登頂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機性能超越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6月14日,華中科技大學與武漢東湖高新區(qū)簽署戰(zhàn)略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建八大工程,開展從科技創(chuàng)新到產業(yè)發(fā)展的全方位合作。簽約現場,光谷集成電路創(chuàng)新平臺聯盟揭牌。7月1日,由洪山區(qū)委統戰(zhàn)部與轄區(qū)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5所高校統戰(zhàn)部共同倡議籌建的洪山大學之城校地統戰(zhàn)聯盟正式成立。[62]7月7日,華中科技大學與小米大家電-空調部雙方項目團隊在華中科技大學中歐能源學院進行“空調聯合技術中心”揭牌儀式。7月12日消息,法雷奧汽車空調湖北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建的振動噪音聯合實驗室在華中科技大學揭牌。7月15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園區(qū)(軍山校區(qū))項目,在武漢經開區(qū)軍山新城正式啟動。
院系概況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y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
人文與社會科學 | 經濟學院 | 管理學院 | 公共管理學院 | 法學院 |
人文學院 |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
社會學院 | 國學研究院 | 教育科學研究院 | 歷史研究所 | |
自然科學 | 數學與統計學院 | 物理學院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工程科學與信息科學 |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氣與電子 工程學院 | 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41]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
水電與數字化工程學院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軟件學院 |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 |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 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 | 航空航天學院 | 未來技術學院[50] | |
同濟醫(yī)學院 | 基礎醫(yī)學院 | 公共衛(wèi)生學院 | 醫(yī)藥衛(wèi)生與管理學院 | 藥學院 |
護理學院 | 法醫(yī)學系 | 計劃生育研究所 | 第一臨床學院(附屬協和醫(yī)院) | |
第二臨床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 第三臨床學院(附屬梨園醫(yī)院) | 第四臨床學院(附屬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 第五臨床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yī)院) | |
第六臨床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yī)院) | 第七臨床學院(附屬湖北腫瘤醫(yī)院) | 第八臨床學院(附屬武漢普愛醫(yī)院) | 第九臨床學院(附屬武漢精神衛(wèi)生中心) | |
轉化醫(yī)學研究院 | ||||
其他直屬 | 啟明學院 | 體育部 | 國際教育學院 | 大學生藝術團 |
圖書館 | 檔案館 | 校醫(yī)院 |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 |
網絡與計算中心 | 校史研究室 | |||
國際化辦學 | 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 | 工程科學學院(國際化示范學院) | 武漢國際微電子學院 |
師資隊伍 編輯本段

華中科技大學
兩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楊叔子、熊有倫 程時杰 羅俊丁漢陳孝平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崔昆、潘垣、張勇傳、周濟、樊明武、李培根、段正澄、李元元、李德群、丁烈云、馬丁 | |
雙聘院士 | 中科院院士 | 沈緒榜、姚建銓、葉朝輝、孫漢董、葛昌純、劉以訓 |
工程院院士 | 侯云德、趙梓森、吳中如、王正國、周宏灝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院系 | 年份 |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吳昌林 | 機械學院 | 2007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陳孝平 | 第二臨床學院 | |
電工電子教學團隊 | 嚴國萍 | 電氣學院 | |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 陳傳堯 |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 2008 |
醫(yī)學免疫學教學團隊 | 沈關心 | 基礎醫(yī)學院 | |
計算機系列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 | 歐陽星明 | 計算機學院 | |
機械學科測控課程群教學團隊 | 楊叔子 |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09 |
材料加工工程教學團隊 | 李德群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 | 王建枝 | 基礎醫(yī)學院 | |
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團隊 | 熊永紅 | 物理學院 | 2010 |
電機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陳喬夫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生物技術特色專業(yè)教學團隊 | 余龍江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學科體系 編輯本段
截至2016年9月30日,學校擁有22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科三級),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湖北省重點學科34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機械工程 | 光學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電氣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生物醫(yī)學工程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西方經濟學 | 高等教育學 | 生物物理學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水利水電工程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內科學(心血管病) | 內科學(血液?。?/td> |
內科學(呼吸系?。?/td> | 外科學(普外) | 外科學(泌尿外) |
婦產科學 | 麻醉學 | 勞動衛(wèi)生與環(huán)境衛(wèi)生學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內科學(傳染?。?/td> | 影像醫(yī)學與核醫(yī)學 |
兒少衛(wèi)生與婦幼保健學 | 中西醫(yī)結合基礎 | 藥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湖北省重點學科 |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理論經濟學 | 應用經濟學 |
社會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物理學 | 化學 | 設計學 |
生物學 | 力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建筑學 |
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 | 土木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基礎醫(yī)學 | 哲學 |
藥學 | 法學 | 教育學 |
新聞傳播學 | 數學 | 臨床醫(yī)學 |
水利工程 | 軟件工程 | 公共管理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 | 中西醫(yī)結合 |
工商管理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3]、人工智能[43]、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yī)學工程、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中西醫(y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華中科技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
哲學、理論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生物學、生態(tài)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yī)學工程、軟件工程、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教學建設

華中科技大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 ||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 機械實驗教學中心 | 基礎醫(yī)學實驗教學中心 |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 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 預防醫(yī)學實驗教學中心 |
國家級實踐教育中心 | |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機械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材料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西電集團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電氣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能源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華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光電信息學院 |
教學成果 編輯本段
截至2014年,學校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9門,省級精品課程50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 | ||||||
計算方法 | 天然藥物化學 |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 人力資源管理 | 臨床輸血檢驗 | 職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醫(yī)學 | 藥理學 |
婦產科學 | 組織學與胚胎學 | 光纖通信技術 | 基礎物理學 |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 外國新聞傳播史 | 英漢互譯 |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 | 生產運作管理 | 環(huán)境衛(wèi)生學 | 大學英語 | 大學物理實驗 | 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 發(fā)酵工程 |
能源動力裝置基礎 | 通信電子線路 | 光纖光學 | 電氣工程基礎 | 內燃機原理 | 兒科學 | 電力電子學 |
疲勞與斷裂 | 操作系統 | 計量經濟學 | 電機學 | 工程力學 | 工程傳熱學 | 內科學 |
外科學 |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 | 電子線路設計與測試 |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 耳鼻咽喉科學 | 人體寄生蟲學 | 病理生理學 |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 工程測試技術基礎 | 電子技術基礎 | 醫(yī)學免疫學 | 機械設計 | 生物化學 | 材料加工工程 |
省級精品課程 | ||||||
計算方法 | 會計學原理 | 道路工程 | 中國語文 | 臨床輸血檢驗 | 職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醫(yī)學 | 藥理學 |
外國新聞傳播史 | 組織學與胚胎學 | 光纖通信技術 | 基礎物理學 | 稅收籌劃 | 新聞評論 | 英漢互譯 |
國際貿易 | 設計素描 | C語言程序設計 | 大學英語 | 大學物理實驗 | 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 法醫(yī)毒理學 |
能源動力裝置基礎 | 通信電子線路 | 大學英語聽說 | 電氣工程基礎 | 內燃機原理 | 兒科學 | 電視專題與專欄 |
古代漢語 | 生理學 | 數學分析 | 電機學 | 工程力學 | 工程傳熱學 | 微電子器件與IC設計 |
IC設計課程基礎 |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 | 電子線路設計與測試 |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 混凝土結構 | 人體寄生蟲學 | 病理生理學 |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 工程測試技術基礎 | 電子技術基礎 | 醫(yī)學免疫學 | 機械設計 | 生物化學 | 材料加工工程 |
資源產業(yè) 編輯本段

華中科技大學
控股企業(yè) |
企業(yè)名稱 |
華工科技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 |
武漢天喻信息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
武漢華工大學科技園發(fā)展有限公司 |
武漢華工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武漢華工科技企業(yè)孵化器有限責任公司 |
武漢同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附屬醫(yī)院 編輯本段
截至2017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擁有9所直屬附屬醫(yī)院。
醫(yī)院名稱 | 級別 | 主管單位 |
附屬協和醫(yī)院 | 綜合類三級甲等 | 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附屬同濟醫(yī)院(武漢同濟醫(yī)院) | ||
附屬梨園醫(yī)院 | ||
附屬武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 綜合類三級甲等 | 武漢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附屬武漢中心醫(yī)院(武漢市中心醫(yī)院) | ||
附屬湖北腫瘤醫(yī)院(湖北省腫瘤醫(yī)院) | ??祁惾壖椎?/td> | 湖北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附屬武漢普愛醫(yī)院(武漢市普愛醫(yī)院) | 綜合類三級甲等 | 武漢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附屬武漢精神衛(wèi)生中心(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 ??祁惾壖椎?/td> |
學術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已與世界上3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系,每年有約1600余人次的國(境)外專家學者來學校任教、合作科研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校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清潔煤技術產學研聯盟中方牽頭單位,還建有中國和歐盟共同發(fā)起建設的“中歐清潔可再生能源學院”。
2020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一幫一”行動。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受援者位列其中。與48對高校開展幫扶行動,支援高校包括34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4所省屬普通高校、10所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幫扶行動時間定為2020年4月至9月,并將根據疫情防控安排適時調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將共享就業(yè)崗位信息,共享網絡招聘平臺、聯合舉辦網上招聘活動,并在掌握崗位需求信息和大學生求職意愿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等實現人崗匹配、精準推送,幫助受援高校畢業(yè)生獲取更加豐富、更加精準的就業(yè)信息服務。
截至2019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已與世界上4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46所高校和機構開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學學院是全國首批四個國際化示范學院之一,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被列為中歐建交40周年40個典型案例之一。 學校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清潔煤技術產學研聯盟中方牽頭單位,還有由中國國家和歐盟共同發(fā)起建設的“中歐清潔可再生能源學院”。近年來,每年有來自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的4000多名國際學生來校攻讀學位、進修、培訓或交流;每年有1500多名在校學生赴歐、美、澳等地名校交流、實習或攻讀學位。學校與美國、新西蘭、巴西等國家的大學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學院。
科研平臺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以及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yè)實驗室及一批省部級研究基地;有國際合作科研基地25個,國際科研中心一個。
國家級科研機構 | |
名稱 | 管理部門 |
國家研究中心 |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
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 | 國家發(fā)改委 |
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科技部 |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發(fā)改委 |
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企業(yè)信息化(CAD)應用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 | 科技部 |
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
下一代互聯網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發(fā)改委 |
國家專業(yè)實驗室 | |
新型電機國家專業(yè)實驗室 | 外存儲系統國家專業(yè)實驗室 |
其他國家級科研機構 |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1個 | "985工程"科技發(fā)展與人文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 |
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4個 |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
(111計劃) | 光電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
分子生物物理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 |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對策研究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 |
其他國家級科研機構8個 |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
武漢引力與固體潮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yè)基地生物醫(yī)藥技術服務平臺 | |
武漢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fā)技術大平臺 | |
國家能源煤炭清潔低碳發(fā)電技術研發(fā)(實驗)中心 | |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
國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 |
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武漢研究基地) |
省部級科研機構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圖像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脈沖強磁場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計算機外存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智能制造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物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物醫(yī)學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神經退行性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器官移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腫瘤侵襲與轉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基本物理量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物靶向治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環(huán)境與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其他部級重點實驗室 | |
環(huán)境與健康環(huán)境保護部重點實驗室 | 病理生理中醫(yī)藥科研國家三級實驗室 |
器官移植衛(wèi)生部重點實驗室 | 骨代謝科研國家三級實驗室 |
呼吸系統疾病衛(wèi)生部重點實驗室 | 針灸神經生物學科研國家三級實驗室 |
給排水建設部重點實驗室 | 中藥藥理科研國家三級實驗室 |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生物靶向治療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生物信息與分子成像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引力與量子物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生物無機化學與藥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材料化學與服役失效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數字流域科學與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分子影像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集群與網格計算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控制結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智能互聯網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船舶和海洋水動力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腫瘤侵襲轉移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天然產物化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工程結構分析與安全評定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電力安全與高效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藥物靶點研究與藥效學評價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數據存儲系統與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電力安全與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新型電機與特種電磁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能源動力裝置節(jié)能減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制造技術國際標準研究中心 | 磁約束核聚變教育部研究中心 |
湖北省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 | |
電子信息產業(yè)智能網絡信息融合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 | 生物醫(yī)藥產業(yè)中藥新藥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基地 |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
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心 | 媒介技術與傳播發(fā)展研究中心 |
現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
院校發(fā)展研究中心 | 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 |
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中心 | 農村健康服務研究中心 |
國際科研中心 | 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 |
駐外研究院 | ||
深圳研究院 | 溫州研究院 | 蘇州研究院 |
佛山研究院 | 東莞研究院 | 無錫研究院 |
學術成就 編輯本段
2010年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項,列全國高校第一;2011年獲4項,列全國高校第五。2012年該校全年科研到賬經費17.38億元;獲國家科技獎5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565項,總經費達3.5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6項,創(chuàng)歷史新高;重大專項新增立項課題26項,到賬經費近2億元。
發(fā)表學術論文 | 7356篇 |
2012年主要檢索收錄科技論文 | |
SCI | 2468篇 |
EI | 1626篇 |
CPCI-S(原ISTP) | 542篇 |
MEDLINE | 1181篇 |
出版專著 | 229部 |
專利申請及授權情況 | |
當年申請專利 | 1018 |
當年獲得授權專利 | 478項 |
其中:發(fā)明專利 | 364項 |
實用新型專利 | 108項 |
外觀設計專利 | 6項 |
累計獲得授權專利 | 3428項 |
重大科研成果(部分) | ||||
獲獎 年份 | 獎種名稱 | 項目名稱 | 項目 負責人 | 所在單位 |
2005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 | 段正澄 | 機械學院 |
*三維超聲成像的方法學和臨床應用研究② | 王新房 | 協和醫(yī)院 | ||
2006 | 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 | 丁烈云 | 土木學院 | |
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研究及推廣 | 張 旭 | 同濟醫(yī)院 | ||
2007 | 材料成形過程模擬技術及其應用 | 李德群 | 材料學院 | |
*腦出血后腦損傷機制的研究與臨床治療新策略的應用② | 張?zhí)K明 | 同濟醫(yī)院 | ||
*雙層橋面無隔板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橋創(chuàng)新技術⑤ | 土木學院 | |||
2008 | 高性能發(fā)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 | 段正澄 | 機械學院 | |
中國教育科研網格 | 金 海 | 計算機院 | ||
2009 | 微器件光學及其相關現象的研究 | 吳 穎 | 光電實驗室 | |
跨區(qū)域大型電網繼電保護整定計算自動化系統 | 段獻忠 | 電氣學院 | ||
*創(chuàng)傷感染流行病學特征、易患機制與診治措施② | 白祥軍 | 同濟醫(yī)院 | ||
*遙感測圖業(yè)務平臺研制及重大工程應用④ | 田金文 | 圖像所 | ||
20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布立頓·強斯(BrittonChance) | 光電實驗室 | |
2010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機制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元變性中的作用 | 王建枝 | 基礎醫(yī)學院 |
生物功能的飛秒激光光學成像機理研究 | 駱清銘 | 光電學院 | ||
塑料的復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 | 解孝林 | 化學學院 | ||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二等獎 | 基于SOA的無源光網絡接入擴容與距離延伸技術 | 劉德明 | 光電學院 |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復雜水電能源系統優(yōu)化運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 周建中 | 水電學院 | |
宮頸癌發(fā)病生物學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與應用 | 馬丁 | 同濟醫(yī)院 | ||
2011 |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二等獎 | 高性能低成本細晶粒無鈷金屬陶瓷制備技術 | 熊惟皓 | 材料學院 |
選擇性激光燒結成形裝備與工藝 | 史玉升 | 材料學院 |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 大批量混流生產工藝過程優(yōu)化平臺及其在汽車等行業(yè)的應用 | 邵新宇 | 機械學院 | |
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機制及規(guī)范化治療 | 施煥中 | 協和醫(yī)院 | ||
*卵巢癌進展機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與應用② | 馬丁 | 同濟醫(yī)院 | ||
*環(huán)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③ | 李志剛 | 材料學院 |
學術資源 編輯本段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學校擁有三座圖書館,館舍總面積64581平方米,館藏文獻總量為1045.98萬冊(截至2014年,電子圖書160萬冊,電子期刊達42202種),擁有577個中外文數據庫,涵蓋了理工文管醫(yī)等九大學科門類;其中數十門學科文獻達到研究級,德文醫(yī)學文獻、城市建設科學文獻收藏齊全,是館藏特色之一。
學術期刊
學校主辦有各類學術期刊40余種,涵蓋文管、理工、醫(yī)學等多個領域。
一、理工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 《FrontiersofOptoelectronics》 |
《FrontiersofMechanicalEngineering》 | 《水電能源科學》 | 《固體力學報(中文版)》 |
《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 | 《新建筑》 | 《應用數學》 |
二、文管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管理學報》 | 《語言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新聞與信息傳播研究》 |
三、醫(yī)學綜合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 | 《Journalof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edicalSciences)》 |
《醫(yī)學與社會》 | 《中國社會醫(yī)學》 | 《中西醫(yī)結合研究》 |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 《醫(yī)藥導報》 |
四、臨床醫(yī)學類期刊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 | 《臨床泌尿外科》 | 《臨床心血管病》 |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 《臨床血液學》 | 《臨床急診》 |
《臨床消化病》 |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 | 《放射學實踐》 |
《護理學》 | 《中國康復》 | 《內科急危重癥》 |
《臨床口腔醫(yī)學》 |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 |
《TheChinese-German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 | 《骨科》 | 《中國老年病》 |
2020年10月22日,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發(fā)布,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209名。
2020年11月25日,QS發(fā)布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55位。
2020年12月,2020軟科中國大學文科實力排名發(fā)布,位居第27位。
2020年12月19日, 2020大學校長論壇舉行,在高校社會影響力榜中排名第9位,高校媒體影響力榜中排名第8位,高??蒲杏绊懥Π裰信琶?位,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排行中排名第9位。
2021年,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101-150位。
2021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在北京師范大學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成功發(fā)布,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9位。
2021年1月,全國高校ESI排名第10位。
2021年4月,2021年度中國大學排名發(fā)布,華中科技大學位居第8位。
2021年6月,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第34位。
2021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以32.2分位居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334位。
2021年8月13日,在2021年圖計算挑戰(zhàn)賽Graph Challenge的比賽中,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建的圖計算團隊奪得全球冠軍。
2021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位列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81位。
2021年9月,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
2021年9月,2022QS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力排名第111-120位。
2021年10月,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fā)布了最新2022世界大學排名,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176位。
2021年10月25日,教育部發(fā)布2021年度全國高等學校名單,華中科技大學在列。
2021年全國高校ESI排名,華中科技大學位于第七名。
2021年11月18日,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上揭曉了第18屆Green Graph 500和第23屆Graph 500排名,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再獲兩項全球第一。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確定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計劃2.0基地(2021年度)名單,華中科技大學入選。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年3月消息,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度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中,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13位。
2022年3月,入選2022年強基計劃試點高校。
2022年4月9日,在剛結束的第12屆美國離散數學和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心DIMACS算法挑戰(zhàn)賽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2021年剛獲得EDA算法(ICCAD 2021)國際競賽冠軍的呂志鵬教授團隊與華為云瑤光調度算法團隊組成的聯合參賽團隊,首次參賽即在四個賽道中斬獲兩項冠軍、一項亞軍以及兩項季軍。
2022年6月1日,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國際高性能計算大會上揭曉了第24屆Graph 500排名,由華中科技大學圖計算團隊研發(fā)的圖計算機DepGraph性能再次打破圖計算性能世界記錄,登頂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國際上首次實現單機性能超越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
形象標識
?;?/div>
華中科技大學?;諡樵撔C械學院工業(yè)設計系李春富教授設計,?;沼伤{色、紅色和灰色組成。藍色是該校的基準色調,代表素雅和純潔,寓意著天、海一般廣闊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聽各種文化的聲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紅色是熱火般的顏色,積極熱情,寓意對學習的熱情,積極開拓進取,不斷求實創(chuàng)新。

華中科技大學
精神文化
校訓
華中科技大學校訓為“明德厚學、求是創(chuàng)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fā)現規(guī)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于“求實”,在實中求學問。“創(chuàng)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 | 姓名 | 任期 | 職務 |
華中科技大學 | 周濟 | 2000年-2001年 | 校長 |
樊明武 | 2001年-2005年 | 校長 | |
李培根 | 2005年-2014年 | 校長 | |
丁烈云 | 2014年-2018年 | 校長 | |
李元元 | 2018年-2021年 | 校長 |
院士會士 | |||||||
中科院院士 | |||||||
楊叔子 | 朱中梁 | 程時杰 | 羅俊 | 熊有倫 | 丁漢 | 吳孟超 | 吳旻 |
鄭曉靜 | 葉朝輝 | 梁伯強 | 童第周 | 貝時璋 | 沈韞芬 | 裘法祖 | 姚建銓 |
沈緒榜 | 孫漢董 | 葛昌純 | 劉以訓 | 楊簡 | 沈其震 |
工程院院士 | |||||||
周濟 | 樊明武 | 潘垣 | 張勇傳 | 李培根 | 葉聲華 | 岑可法 | 姚紹福 |
郭孔輝 | 譚建榮 | 陸道培 | 侯云德 | 周宏灝 | 段正澄 | 楊寶峰 | 羅錫文 |
崔昆 | 張滌生 | 朱建士 | 劉廣潤 | 趙梓森 | 吳中如 | 方秦漢 | 王正國 |
尤政 | 郭劍波 | 楊華勇 | 胡盛壽 | 鈕新強 |
其他
陳剛 |
周濟 |
蔣向前 |
程一兵 |
王中林 |
武忠弼 |
余翔 |
周濟 |
程時杰、朱建剛、吳青華、楊慶、汪立宏、章君山、吳大鵬、劉勝。 ZhouWang |
仲冬平、王中林、方忠、王楠林、陳剛、任志鋒 |
蔣向前、劉兒兀 、周承科 |
孫劍橋、陳剛、劉勝、KaiH.Luo、PeiZhong、王昌凌 |
蔣向前 |
駱清銘、周治平、瞿佳男 |
王中林、仲冬平、任志鋒 |
汪立宏、駱清銘、瞿佳男 |
YanqingSun |
魯紅兵 |
吳偉仁 |
胡浩然 |
著名學者
張培剛 |
林少宮 |
張軍擴 |
張燕生 |
陳小洪 |
巴曙松 |
李佐軍 |
向松祚 |
徐滇慶 |
宋敏 |
方振民 |
艾春榮 |
石壽永 |
田國強 |
譚國富 |
李海崢 |
葉蔭宇 |
陳剛 |
李少凡 |
張忠 |
劉建華 |
汪寧 |
馮蔚 |
高光榮 |
傅曉嵐 |
黃偉 |
唐軍建 |
陳北方 |
徐濤 |
袁家虎 |
吳偉仁 |
于登云 |
吳曉光 |
孔力 |
魯紅兵 |
李東 |
蔡巍 |
劉鋼 |
曹林 |
向惠云 |
王逸竹 |
高校主帥
陳小筑 | 鄭曉靜 |
丁烈云 | 楊宗凱 |
劉偉 | 張清杰 |
胡社軍 | 鄒壽斌 |
王乘 | 馮友梅 |
周祖德 | 胡敏強 |
張安福 | 林萍華 |
楊志光 | 蔣昌忠 |
郭立峰 | 黃從新 |
藍江橋 | 顧豪爽 |
張道熾 | 王世敏 |
陳建新 | 楊寶峰 |
曹一家 | 胡敏強 |
劉建凡 | 陳小龍 |
熊健民 | 喻世友 |
許曉鳴 | 王喬 |
周哲瑋 | 楊光 |
楊世忠 | 肖華茵 |
陳新 | 鄧曉華 |
冉丕鑫 | 王智平 |
劉塨 | 郝書辰 |
羅錫文 | 何偉軍 |
馬連湘 | 高海生 |
張德江 | 吳小南 |
陳寧 | 陳運超 |
劉吉臻 |
工商精英
李玲玲 |
李軍 |
李國安 |
李定凡 |
賀禹 |
朱永 |
劉健 |
武廣齊 |
馬國強 |
周展麟 |
王振有 |
張曉侖 |
張誠 |
聶凱 |
馬須倫 |
陳宗年 |
賀建華 |
裴振江 |
寇偉 |
王中興 |
單業(yè)才 |
秦紅三 |
董志毅 |
楊廣信 |
孫建平 |
李維謙 |
徐和誼 |
周云杰 |
易小剛 |
李志剛 |
汪潮涌 |
喻子達 |
張鐵燕 |
鄭寶用 |
孟晚舟 |
陳珠芳 |
洪天峰 |
周勁 |
郭平 |
李曉濤 |
胡厚昆 |
李一男 |
龐勝清 |
張小龍 |
黃曉慶 |
嚴援朝 |
盧鷹 |
施倩 |
花欣 |
梁毅強 |
劉亞平 |
丁宏祥 |
汪大總 |
易繼輝 |
姚欣 |
汪海兵 |
張良倫 |
楊永智 |
宋海波 |
孫建平 |
陳邦棟 |
龔虹嘉 |
黃立 |
葉濱 |
張斌 |
郎華 |
袁仲榮 |
王喆 |
吳立春 |
熊續(xù)強 |
陳淑寧 |
芮冬陽 |
陽樹毅 |
陳斌波 |
凌克 |
童國華 |
陳吉紅 |
張新訪 |
唐浩 |
劉勤強 |
趙志偉 |
宋志平 |
劉智 |
袁丹 |
吳松 |
韓廣德 |
靳海濤 |
張向寧 |
謝永金 |
陳賢義 |
楊宏 |
張華綱 |
羅亮 |
醫(yī)學名家
童第周 |
金問淇 |
李賦京 |
谷鏡汧 |
陶桓樂 |
王寶韞 |
梁之彥 |
榮獨山 |
姚永政 |
楊述祖 |
李寶實 |
于光元 |
張滌生 |
屠開元 |
武忠弼 |
蔡宏道 |
謝敏晉 |
邵丙揚 |
呂富華 |
過晉源 |
桂希恩 |
張應天 |
韋加寧 |
戴宗晴 |
錢信忠 |
何界生 |
殷大奎 |
文體精英
李娜 |
高凌 |
楊威 |
李婷 |
趙蕓蕾 |
李行亮 |
王喆 |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