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鰓鰻
日本七鰓鰻(學名:Lampetra japonica),亦稱八目鰻、七星子,隸屬于七鰓鰻科七鰓鰻屬。其體型特征如下:體細長,前部圓柱狀,尾部側(cè)扁,體長范圍在135至625毫米之間,性成熟個體體重可達150克以上。眼睛埋藏于皮下,位置于頭部前端。在眼睛后方及頭部兩側(cè),各有7個獨立的鰓孔排列成一行,與眼睛共同形成8個類似眼睛的視覺點,這也是其“八目鰻”別名的由來。此外,該物種僅具一鼻孔,位于頭背面兩眼間,其后附有透明膜;頭前腹面則配備有漏斗狀吸盤,吸盤展開時,其圓形邊緣布滿細軟乳突,便于吸附于其他魚體。
分布范圍方面,日本七鰓鰻在全球分布于北冰洋及北太平洋沿岸的通海江河,在中國則主要見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綏芬河及圖們江等流域。生活習性上,仔鰻多棲息于泥沙中,日間隱藏,夜間覓食,屬沙隱幼魚階段;而成鰻則部分時間棲息于海洋,采取寄生生活方式,對寄主無致命傷害,僅留下吸附痕跡。
保護現(xiàn)狀方面,2021年,日本七鰓鰻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成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盡管其作為經(jīng)濟食用魚類,魚體富含脂肪,被俄羅斯人視為珍貴食材,但在中國,該物種受到法律保護,禁止非法捕撈及食用。此外,日本七鰓鰻作為最原始的無頜類脊椎動物,是研究脊索動物向脊椎動物演化過程的重要活化石。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體型:細長,前部圓柱狀,尾部側(cè)扁,體長135-625毫米,性成熟個體體重超過150克。
眼睛:埋于皮下,位于頭部前端。
鰓孔:在眼睛后方及頭部兩側(cè)各有7個獨立鰓孔,與眼睛共同形成8個視覺點。
鼻孔:單一,位于頭背面兩眼間,其后附有透明膜,鼻孔后方有白色感光皮斑。
吸盤:頭前腹面有漏斗狀吸盤,展開時邊緣布滿細軟乳突。 日本七鰓鰻特征描述及分布棲息
特征:日本七鰓鰻能吸附在其他魚體上。其口位于漏斗狀吸盤底部,兩側(cè)分布著眾多黃色角質(zhì)齒??趦?nèi)有肉質(zhì)舌形活塞,活塞上也長有角質(zhì)齒,無上下頜結(jié)構(gòu)。皮膚光滑柔軟,無鱗片覆蓋,側(cè)線系統(tǒng)不發(fā)達。該生物無胸鰭和腹鰭,擁有兩個長度相近的背鰭。其中,后背鰭與尾鰭相連,鰭條柔軟且細密。
第一背鰭呈皮褶狀,低平;第二背鰭較大,為三角形,兩背鰭均位于體后半部,形成兩個山峰狀結(jié)構(gòu)。臀鰭位置較低,始于肛門后方,與尾鰭下葉相連。尾鰭形狀如箭頭,上下葉幾乎等長,上葉與第二背鰭相連。體色方面,背部呈青色帶綠,腹部為灰白色略帶淡黃色,第二背鰭上半部為黑色,尾鰭則為深黑色。肛門位于軀干和尾部交界處,前方有一個泌尿生殖突。仔魚與成魚形態(tài)存在差異,仔魚口吸盤不發(fā)達,呈三角形。
分布范圍 編輯本段
日本七鰓鰻在全球范圍內(nèi)分布于北冰洋、北太平洋沿岸通海的江河區(qū)域,包括從挪威至俄羅斯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日本海往南延伸至釜山、朝鮮沿岸,以及北美加拿大北部和美國的阿拉斯加沿海流域。在中國,其分布于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綏芬河、圖們江等流域。
棲息環(huán)境:仔鰻主要棲息于泥砂中,白天埋藏于泥砂之下,夜晚出來覓食,屬于沙隱幼魚,營自由生活。成鰻則部分時間棲息于海洋中。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幼體日本七鰓鰻以裂縫狀口器吸食浮游生物及有機碎屑。
寄生:成鰻營寄生生活,在江河生活時,寄主主要為小型底層魚類;在海洋生活時,寄主為亞洲胡瓜魚(Osmerus dentex)等;在溯河時,寄主為細鱗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gorbuscha)。寄生過程中,日本七鰓鰻會依靠上下唇板齒銼破魚體,吸食其他魚的血肉來維持生命,同時注入防止血液凝固和使肌肉溶化的口腔液,吸食量較大,但對寄主無致命傷害,僅在吸附處留下痕跡。 日本七鰓鰻的生態(tài)與繁殖習性成魚后的10至20個月內(nèi),日本七鰓鰻能吸食近20千克的肉質(zhì)。部分個體則采取自由生活方式,以浮游動物為食,白天潛藏于沙中,夜間外出覓食。
節(jié)律行為:日本七鰓鰻屬于海淡水回歸性洄游種類。其幼體階段生活在淡水中,約4年后變態(tài)為鰻并降入海中,再經(jīng)過兩年的海中生活即可達到性成熟。秋冬季,它們會溯河洄游,越冬后于翌年5至6月在河口以上的沙質(zhì)河段產(chǎn)卵。在中國黑龍江流域的洄游情況:該流域的日本七鰓鰻約在8月開始洄游,至12月中旬冰封期仍有少量個體洄游,但10月為洄游盛期。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日本七鰓鰻6齡時達到性成熟。它們會選擇水淺、流速快、沙礫底的區(qū)域挖坑筑巢產(chǎn)卵。產(chǎn)卵前,親鰻會彎曲尾部拍打砂礫,并用口吸走砂礫,形成直徑約25厘米的巢穴。產(chǎn)卵時,雄魚用吸盤吸住雌魚頭部,同時完成排卵和授精。產(chǎn)卵前,兩背鰭分離;產(chǎn)卵時及產(chǎn)后,兩背鰭則相連接。產(chǎn)卵后,個體死亡。
其懷卵量介于5萬至12.4萬粒之間,卵徑約為1.2毫米,粘附于沙粒上發(fā)育。成熟卵子為乳白色,卵質(zhì)均勻,呈卵圓形。受精后,卵子迅速吸水膨脹,受精膜高舉,并覆蓋有膠質(zhì)膜。11至12天后,仔魚破膜而出,初孵仔魚為乳白色,全長約3毫米,尾部呈“J”型彎曲。頭部腹面可見鼻和口的雛形凹痕,以及鰓孔雛形。卵黃囊呈長條形,背部肌節(jié)明顯,從頭部延伸至尾部。初孵仔魚不久即成為仔鰻,4年后變態(tài)為成鰻,此時出現(xiàn)眼、舌和角質(zhì)齒,鰓溝消失,口收縮成吸盤狀,并形成內(nèi)臟器官。
幼體生長情況:在淡水中生活的日本七鰓鰻幼體,全長在160至200毫米之間。具體而言,1齡魚體長3至35毫米,2齡魚體長30至65毫米,3齡魚體長60至155毫米,4齡魚體長則達到150至220毫米。 日本七鰓鰻在海水中生長,個體全長一般為300-500毫米,壽命約為7年。
現(xiàn)狀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在中國圖門江流域,日本七鰓鰻的資源狀況經(jīng)歷了顯著變化。1991年以前,該物種在琿春市哈達門攔河壩下幾乎占據(jù)全河底,資源豐富。然而,自1991年起,其產(chǎn)量急劇下降,不足1噸。1991年至2001年間,更是連續(xù)十年無產(chǎn)量記錄。導致其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導致產(chǎn)卵場及幼魚生活環(huán)境遭到破壞,以及水質(zhì)污染對生存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保護級別:1998年,日本七鰓鰻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保護等級為易危(VU)。2021年,該物種進一步被納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成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張彤 下一篇 二十四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