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太平洋

太平洋(Pacific Ocean 3356)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海洋。太平洋的名字來自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它的平面輪廓呈橢圓形,長約19900公里,最寬處約159003356公里;面積17967.9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的一半 美國的海洋總面積超過地球的三分之一表面積;平均深度約為4028米,最深的菲查茲海原為11034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海洋。

太平洋以熱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為19.1℃。太平洋地貌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底、大洋中脊,其中有8000多座高度在海平面以下1000米以上的海山和10000多個位于海洋盆地底部的島嶼。

太平洋地區(qū)有中國、澳大利亞等30個沿海國家、斐濟等14個獨立島國及各國附屬地區(qū)。各國都在太平洋周邊發(fā)展?jié)O業(yè)、油氣業(yè)、化工業(yè)、工程等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開發(fā)了亞歐航線、好望角航線、通往世界各地的北太平洋航線等。然而,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水、過度捕撈加劇了太平洋海洋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

目錄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太平洋位于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在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五大洲,具體的版圖是:

1)在北方,從亞洲大陸的最東端,杰日涅夫角(西經(jīng)169  39′( 7)北緯66°  4′( 45)經(jīng)由白令海峽和美國阿拉斯加西端蘇厄德半島的威爾士親王角(西經(jīng)168°5′5”北緯65° 37′40”以連接線為界,與北冰洋相連。

2)東部有兩個地方與大西洋相連:一條是通過麥哲倫海峽的東出口,從南美洲的維京角進入(南緯52°19’40”西經(jīng)68°21’10”,和火地島 圣靈之角(南緯52°39’32”西經(jīng)68°36’28”的連線;第二個是火地島東南部的合恩角(南緯55°58’47.5”西經(jīng)67°16’18”,以德雷克海峽沿西經(jīng)67°的經(jīng)度為界。

3)南部和印度洋的分界線是巴士海峽和塔斯馬尼亞島:自澳大利亞南角(南緯39°8’13”東經(jīng)146° 22’27”與塔斯馬尼亞島東北部相連的線是巴士海峽的分界線;來自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南緯43°38’37”東經(jīng)146° 49’39”,沿著東經(jīng)146°與南極大陸之間的連接線就是塔斯馬尼亞分界線。

4)西方和印度洋之間有兩條分界線:一個來自亞洲大陸的南端,Pi 艾(北緯1°15’58”東經(jīng)103° 30’39”,經(jīng)小伊烏島、小卡里蒙島到凱達布角(北緯1°5’36”東經(jīng)102° 58’37”的連線;第二條線路是從蘇門答臘島東南端的圖阿角,經(jīng)松江島北角,到爪哇島西北端的天璇角。

環(huán)境氣候 編輯本段

太平洋是熱帶氣候、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占主導地位,北半球的北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南太平洋氣候不同。太平洋的溫度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約0.65°C。海平面溫度的分布主要受緯度和季節(jié)的影響。例如,1月份赤道附近的溫度為30攝氏度,而北緯65度的白令海峽附近的溫度為0攝氏度-30°C左右;7月,赤道溫度仍為30°C,北緯65°白令海峽周圍的溫度約為20°C。

太平洋溫度的日變化和年變化很小,一天中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的差異很?。慈蛰^差)僅為0.4°C;年最大值出現(xiàn)在2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8月,年最大值和年最小值的差值(即年較差)在赤道附近最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

地質(zhì)構(gòu)造 編輯本段

太平洋的底部是海洋地殼,它位于地幔之上。與周圍的大陸地殼相比,太平洋地殼缺乏硅鋁層,厚度較小、比例低且年輕。太平洋洋殼平均厚度為8公里,以巖石圈為主,輝長巖為組成巖石、角閃巖、蛇紋石橄欖巖等地殼的底層是地幔的最上層物質(zhì),上層由沉積物組成。

地層之上的海底沉積物主要是陸源碎屑、海洋生物骨骼及海洋化學和生物化學產(chǎn)物,其中,陸上近海區(qū)主要為陸源沉積物,近海區(qū)主要為上覆水中的細小懸浮物和沉沒生物骨骼。

地層

太平洋地層可分為四層:1)沉積層:該層的平均厚度為0.5公里,主要由各種碎屑和自生礦物組成;2)基底層:該層平均厚度1.5公里,主要由火山巖組成;3)大洋層:該層平均厚度4.9公里,是太平洋地殼的主要部分;4)上地幔層:這一層由地幔的最上層物質(zhì)組成。

巖石

太平洋大陸架、島弧和其他部分的巖石成分不同:1)大陸架、大陸坡大部分屬于大陸地殼,巖石結(jié)構(gòu)以花崗巖為主;2)大陸坡腳以下屬于海洋地殼,主要由玄武巖組成;3)島弧、海溝主要由火山巖系組成,多為橄欖巖基底和伴生綠片巖;4)大洋中脊由巨大的火山巖組成,主要是斑狀富鐵堿性玄武巖、富鐵拉斑玄武巖;5)隆起主要由富橄欖石組成、輝石玄武巖和鐵玄武巖;6)盆地主要由拉斑玄武巖組成。

礦物資源 編輯本段

成礦帶

太平洋成礦帶從南美洲南端開始,沿著安第斯成礦帶繼續(xù)到科迪勒拉成礦帶,穿過阿拉斯加,然后轉(zhuǎn)移到日本、菲律賓,終于馬來群島、爪哇島,全長3萬多公里。該成礦帶分為內(nèi)、外兩個帶:內(nèi)帶靠近海洋一側(cè),含鉬、金、銀占主導地位,第三紀貴金屬礦床;外帶靠近大陸一側(cè),有高溫錫、鎢、鉬礦占主導地位,鉛處于邊緣、鋅、銻、鉍等礦產(chǎn)。

太平洋成礦帶中斑巖類型分布密集、矽卡巖型、淺成低溫熱液型、造山型、卡林型等大型、超大型礦床。其中,有許多代表性的存款,如:比尤特銅礦床、貝茨-波斯特金礦床、埃爾特尼恩特銅-金礦床、拉科伊帕金-銀礦床等。

主要礦產(chǎn)

太平洋海底的固體礦藏主要體現(xiàn)在多金屬結(jié)核中、錳結(jié)核、熱液礦、砂礦、稀土礦物和油氣盆地。

1)據(jù)估計,全球大洋多金屬結(jié)核資源總量為3萬億噸,僅太平洋就約為1.7萬億噸,分布在水深4000—在600米的海洋盆地中,結(jié)核的核心主要是深海粘土、火山碎屑、生物骨骼等,包含70多個元素。

2)太平洋錳結(jié)核的儲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據(jù)估計,世界錳結(jié)核的總儲量為1000萬噸美國的海洋面積約為2—3×1012噸,而太平洋有1×1012噸以上,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核心主要是鈷含量高的下沉沉積物。

3)熱液礦床是熱液成礦作用形成的塊狀硫化物和多金屬礦床,分布在大洋中脊、裂谷帶等,水深1500米-3000米之間,富含鈷、鋅、錳、鐵等金屬元素。

4)砂礦形成于沿海和淺海環(huán)境,主要礦物為石英砂、鋯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沿海和淺海岸地區(qū),富含黃金、鉑、鋯石、金屬和非金屬,如鉆石。

5)據(jù)估計,東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每平方公里深海粘土中的稀土資源量分別占世界的 美國2010年的年消費量/15和1/5整個太平洋的深海稀土資源總量相當于陸地上已探明的資源量。

6)在太平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18個油氣田:1)北美段:大多數(shù)含油盆地位于海岸線上,已知的盆地有庫克灣盆地、伊爾河盆地、大谷盆地等,已發(fā)現(xiàn)斯旺森河等7個油田和北庫克灣等14個氣田;2)南美段:只有瓜亞基爾盆地含有石油;3)澳洲段:主要有薩拉瓦提盆地,已發(fā)現(xiàn)5個油氣田;4)亞洲段:在太平洋沿岸發(fā)現(xiàn)了包括千葉盆地在內(nèi)的七個含氣盆地。

地形地貌 編輯本段

太平洋的平面輪廓呈橢圓形,長約19900公里,最寬處約159003356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太平洋大陸邊緣狹長,地形以大陸架為主、大陸坡、島弧、海溝、隆起;海底中間有一個洋中脊將海底地形分為兩側(cè),因此太平洋從大陸邊緣到洋中脊的地形可以劃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海盆、隆起和大洋中脊。

大陸架

大陸架是大陸延伸到太平洋的部分,是大陸邊緣的淺海部分一般深度小于200米,平均深度約130米。太平洋大陸架坡度平緩,面積1015萬平方公里,平均寬度52公里,平均坡度049°‘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nèi)亞之間的大陸架為750度-它有1300公里,屬于廣闊的大陸架,而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外大陸架只有40公里寬,屬于狹窄的大陸架。大陸架地形分為階地、谷地、邊緣堤等。

階地:大陸架分為不同深度的多級平臺,它們逐級下降到海平面,一般有五個級別,如20米處的中國東海、50米、75米、100米、在130米附近形成了一個五級下降平臺。

谷地:指大陸架中側(cè)壁陡峭中部淺而開闊的海底凹陷。在中國東海大陸架上有一條由長江延伸形成的縱欲谷,全長270公里、深僅5米的凹地。

邊緣堤:大陸架邊緣多呈隆起狀,稱為邊緣巖脈,通常分為基巖脊巖脈、褶皺堤、斷層堤、礁體堤、火山堤、有六類,如底辟鹽丘和巖脈例如,中國東海陸架的邊緣巖脈屬于基巖脊巖脈。

大陸坡

連接大陸架和太平洋的部分是一個延伸到海盆底部的陡坡。太平洋靠近南美洲西海岸,狹窄的大陸架和秘魯-智利海溝相鄰。大陸坡分為平緩的斜坡、不規(guī)則陸坡、斷裂大陸坡通常比大陸架大,分為幾個臺地。

碳酸鹽臺地:指碳酸鹽沉積形成的臺地區(qū)域例如,在中國南海有大量的新生代碳酸鹽臺地當海平面上升速度超過碳酸鹽堆積速度時,碳酸鹽臺地將被海水或沉積物淹沒,這就構(gòu)成了碳酸鹽臺地淹沒事件。

海底峽谷:一些大陸坡有陡峭的邊緣,太平洋大陸邊緣的峽谷大多是V形截面的深谷,有些延伸或跨越大陸架。

濁流:指的是水和沉積物的混合物,通過重力下沉。例如,濁積巖沉積出現(xiàn)在中國南海北部的緩坡地帶,陸架坡折帶成為濁積巖沉積的重要分界線。

珊瑚礁:由珊瑚骨骼堆積而成的珊瑚礁一般發(fā)育在太平洋淺水區(qū),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根據(jù)礁基沉降階段,可分為岸礁、堡礁、根據(jù)珊瑚礁的形狀,環(huán)礁可分為月牙礁、瀉湖平臺礁、開礁等19種。一個完整的珊瑚礁由一個礁核組成、礁前帶、礁后帶由礁核組成,礁前帶為水下向海一側(cè)30度以內(nèi)的緩坡,礁后帶為向岸邊一側(cè)的礁坪或沙堤等相對平坦的地形。

島弧

島弧是指位于大陸邊緣的弧形群島。島弧大部分位于太平洋,這將太平洋大陸邊緣與其他海洋明顯區(qū)分開來。島弧是板塊構(gòu)造擠壓斷裂后形成的,附近往往有伴生海溝。通常島弧的凹面朝向大陸邊緣,凸面朝向太平洋的中央海盆。島弧具有單一弧,即平行于海溝的??;還有雙弧,即平行于海溝的兩個島??;或多弧,即有許多平行的島弧。并非所有的島弧都是弧形的在西太平洋,有一組明顯呈直線排列的島嶼群,即向西北方向延伸1000公里的湯加克馬德克島弧群。

海溝

太平洋底部的海溝很陡、狹長的槽,通常伴有島弧,水深超過5000米。大多數(shù)海溝呈V形,在島嶼或大陸的一側(cè)有一個陡坡,在海盆的另一側(cè)有一個緩坡海盆長100公里,寬千千米。西太平洋的主要海溝是千島群島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湯加海溝等,東太平洋的主要海溝是中美海溝、波多黎各-開曼海溝等其中,位于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以東的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有數(shù)千萬年的歷史菲茲海溝位于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為11034米,是已知最深的海洋。

大洋盆底

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之間的深海區(qū)域,即深度為4000-6000米的海域。海洋盆底是從大陸坡底部向海洋延伸的巨大平原,稱為深海平原,主要包括盆地和海底山脈。

海盆:是指大陸邊緣、大洋中脊、海山之間的深海平原。一些盆地位于大洋中脊和海山之間。太平洋海盆中有分布方向不同的大規(guī)模洋脊-槽地貌。

海山:海底山脈實際上是一個海底島嶼,它與島嶼中的火山島有著相同的起源,并且在形式上與島嶼有許多相似之處。太平洋中有8000多座高度超過1000米的海山,其中大多數(shù)在1000米內(nèi)-2000米,基地的水深一般為4500米-5000米。大多數(shù)海底山脈都是水平的頂面,其中少數(shù)山脈由于快速沉降和侵蝕尚未完全破壞其水域部分而具有明顯的山峰。

隆起

指大規(guī)模低高度的海底凸起部分。太平洋的隆起與其他海洋相比不發(fā)達,主要包括東太平洋隆起和達爾文隆起。其中,東太平洋隆起位于東太平洋西經(jīng)區(qū)域,長15萬公里,寬2000米-4000公里,25米高-4千米;達爾文隆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長1萬公里,寬4000公里,深2-3.5千米。

大洋中脊

從太平洋中部開始,有一條又高又陡的海脊相互連接,全長約65000公里它起于北冰洋,貫穿四大洋,波峰深度為2-3公里,寬數(shù)百公里,統(tǒng)稱為大洋中脊。太平洋洋中脊略偏東,稱為東太平洋脊它也是一個火山活動區(qū),一些火山露出水面成為島嶼。大洋中脊是洋殼的發(fā)源地和板塊的生長邊界。

因為巖漿上涌形成了新的洋殼,而板塊張力使板塊分離,所以洋中脊是新的洋殼形成和板塊分離的結(jié)果。東太平洋的洋中脊屬于快速擴張型,即新的洋殼形成速度能跟上板塊分離速度,因此地形上沒有中央裂谷;北太平洋的胡安·迪??ù笱笾屑箤儆谥兴贁U張型。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太平洋是世界上五大洋中最大的一個、最深的海洋,水域面積為17,967.9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的一半 美國的海洋總面積超過地球的三分之一表面積;包括海洋在內(nèi)的體積約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海洋在內(nèi)的體積約為69618.9萬立方千米,占全球的495水量.5%

水溫

太平洋的年平均海面溫度為19攝氏度.在1℃時,海洋表層水溫的分布和變化過程與海洋表層溫度基本一致。海洋表層水溫的日變化一般不超過0.5℃,晝夜溫差小,年變化比日變化大,但只有幾度。

海水溫度垂直分布,水深為0-100米,水溫變化不大;在1000米的水深,水溫降至4-5℃;在2000米的水深,水溫為2-3℃;水深3000米,水溫1-2℃;太平洋大部分海水的體積為0-6℃。

鹽度

太平洋的平均鹽度是34.62‰海面鹽度負向變化,上海水總體趨于偏弱;在赤道輻合帶和南太平洋輻合帶存在負鹽度趨勢,在30 N和20  ~ 30 的高值區(qū)存在正鹽度趨勢,即“咸更咸,淡更淡”。

南太平洋表層最大鹽度的主要變化特征是位置變化,這發(fā)生在2004年-2011年期間,最大鹽度逐漸向西南方向移動,2011年,-2016年期間,最大鹽度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北太平洋表層最大鹽度的主要變化特征是鹽度值的變化鹽度在2004年和2019年較小,在2013年和2014年較大。

密度

在德雷克海峽的海平面上,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見右圖)這是因為水的密度不同。海洋表層水的平均密度是1.02754克/Cm隨溫度和鹽度而變化,因此影響溫度和鹽度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密度的分布和變化。隨著緯度的增加,密度增加。赤道地區(qū)的溫度很高,鹽度很低,因此表層水密度很小,約為1.023。雖然亞熱帶海域的鹽度很高,但溫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

潮汐

在太陽和月亮潮汐力的影響下,太平洋中的海水會發(fā)生波動,白天海水的波動被稱為“潮”,夜間則稱為“汐”潮汐過程包括海水上升的時期、達到高水位后的平潮期、退潮期間,整個周期一般為12-24小時。潮汐有4種:一種是全日潮,即在一個農(nóng)歷日有高潮和低潮;第二種是半日潮,即在一個農(nóng)歷日內(nèi)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第三種是混合半日潮,即在一個農(nóng)歷日內(nèi)出現(xiàn)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汐高度不同,波動時間也不同;第四種是混合全日潮,即大部分時間是混合半日潮,小部分時間是全日潮。 

洋流

洋流是由大氣環(huán)流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海水大規(guī)模定向流動。例如,北太平洋的黑潮暖流,簡稱為“黑潮”,從菲律賓群島出海向北,途經(jīng)呂宋島、巴士海峽、在臺灣省東海岸,一股洋流從主流流向琉球群島,途中有兩條支流,其中一條流入東海、黃海,另一條流入東北太平洋。黑潮”最大寬度為200公里,最大流速為150厘米/秒,鹽度、溫度相對較高,表層鹽度為34.6-35‰夏天地表溫度高達30度;當“黑潮”當行進到北緯45°時,在西風的影響下,形成一股自西向東的暖流,稱為北太平洋暖流,又稱西風漂流。

生物生態(tài) 編輯本段

太平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按水平分布區(qū)域分為海岸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沿海生態(tài)系統(tǒng)

太平洋沿岸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在河口、濕地、海草場、巖礁、沙灘、紅樹林、珊瑚礁和其他不同的區(qū)域。

1)河口:太平洋河口有大量微藻、魚類和貝類,其中鳳尾魚在太平洋沿岸的魚類資源中占很大比例;

2)濕地:太平洋的沿海濕地是含鹽濕地,有鹽生植物、蘆葦?shù)绒伎?、禾本科鹽生植物和雙殼類、螺、蟹等動物;

3)海草場:熱帶印度—太平洋區(qū)、溫帶的北太平洋地區(qū)是兩大海藻分布區(qū),還有海洋小動物幼體和天鵝、鵝等候鳥的棲息地;

4)巖礁:淺水中有許多藻類和一些貝類附著在巖石上、海洋哺乳動物也棲息在巖石暗礁中例如,貝類中的幾種鮑魚分布在中國和福建等太平洋沿岸的巖礁中;

5)沙灘:太平洋沿岸的海灘生物主要包括微藻和底棲藻類,以及生活在沙??p隙中的貝類等小型底棲動物;

6)紅樹林:中國、泰國、澳大利亞等太平洋沿岸國家和熱帶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紅樹林分布的重要地區(qū),紅樹林植物主要是木欖、鹽生植物如秋茄樹和泥蟹都是動物、在紅樹林度過幼蟲期的海螺和魚類;

7)珊瑚礁: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其組成生物主要是珊瑚、石灰質(zhì)藻類、有孔蟲、貝類,如掠食性魚類和海膽、海星類、海參等生活在里面。大堡礁位于太平洋邊緣的澳大利亞東海岸附近,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大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根據(jù)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太平洋生態(tài)系統(tǒng)被劃分為光層、漸深層、深海區(qū)、海底邊界層、熱液噴口區(qū)、峽谷海溝區(qū)。

1)光照層(200米)這是浮游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水層,具有高生物量。其中,0100米由于光照強烈,浮游植物容易繁殖,太平洋中以浮游植物為食的小型橈足類和甲殼類動物集中在這一水層,魚類包括旗魚、鯊魚等大型食肉魚、小型魚類,烏賊、牡蠣、扇貝和海龜?shù)群Q鬅o脊椎動物、海鳥、海洋動物等海洋脊椎動物,包括北太平洋的200萬頭海獅;100-200米處的弱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長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浮游動物較少,燈籠魚等小型魚類較多。

太平洋太平洋

2)漸深層(200-2000米)在太平洋的這一層水域中,浮游植物完全消失,浮游動物的種類增加,主要是介形類動物,但生物量較小,這表明它們的體型較小、體色黑、頜大的深海魚。

3)深海區(qū)(2000米以下)海綿分布在太平洋的深海中、水螅、銀蓮花和其他附著物種、沙蠶棲息在沉積物中、小型雙殼動物和深海魚。

4)海底邊界層:太平洋中的生物群落主要是水母、刺參幼體和其他膠體生物、小型甲殼類、海星、海蛇尾、蟹類、橙鯛魚等1000多種魚類。

5)熱液噴口區(qū):熱液噴口附近溫度很高、在劇毒環(huán)境中,細菌是主要的生物、巨型管蟲、熱液口蟹等。在東太平洋海山熱液區(qū),有一種蠕蟲直接生活在活躍的熱液噴口表面,種群密度超過每平方米500只;西太平洋深海噴口附近的橈足類密度可達每平方米6只.4×104個。

6)峽谷海溝區(qū):峽谷海溝中的生物群落包括附著在生命上的底棲生物和少量深海漂流生物例如,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有太陽水母、深海琵琶魚、哥布林鯊等。

主要漁場

太平洋漁場分布廣泛根據(jù)糧農(nóng)組織的資料,太平洋的主要捕魚區(qū)是:西北太平洋漁區(qū)、東北太平洋漁區(qū)、中西太平洋漁區(qū)、中東太平洋漁區(qū)、西南太平洋漁區(qū)和東南太平洋漁區(qū)。

太平洋的漁獲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其漁獲量居世界第一 海洋。其中,北太平洋西部漁場主要生產(chǎn)鮭魚、狹鱈、鯡魚、秋刀魚等;日本鯖魚主要產(chǎn)于西北太平洋的公海、遠東擬沙丁魚;長鰭金槍魚漁業(yè)作業(yè)的主要海域位于南太平洋,占整個太平洋長鰭金槍魚產(chǎn)量的50%以上;秘魯東南太平洋沿岸有許多鳳尾魚、智利竹子魚漁場,其中秘魯?shù)镊桇~捕撈季節(jié)是4月-7月以及11月-次年1月,智利竹魚的捕撈季節(jié)集中在4、5月,星團的重心逐漸從西北向東北移動;北美西海岸的一些地區(qū)盛產(chǎn)鮭魚。

探索研究 編輯本段

1804年,人類開始在太平洋進行深海調(diào)查,英國的查爾斯就是其中之一·達爾文進行了一次海洋探險航行,并從太平洋海底收集了標本;從1873年到1876年,美國科學考察船“挑戰(zhàn)者”11號首次成功開展全球大洋探測航次,獲取了太平洋地質(zhì)情況、化學、物理等資料;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后,通過一系列國際聯(lián)合海洋調(diào)查,人們開始關(guān)注太平洋、對高層大氣和海底的結(jié)構(gòu)有了新的認識。

鉆探

國際海洋鉆探計劃(1985—2003)它的前身是深海鉆探計劃(1968—1983),是20世紀最大的地球科學、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已經(jīng)鉆探了近3000口井該研究驗證了板塊構(gòu)造理論并創(chuàng)立了古海洋學。中國于1998年加入該計劃,在南海實現(xiàn)了深海鉆探的突破。

2001年,在國際大洋鉆探計劃的基礎(chǔ)上,綜合大洋鉆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啟動了綜合大洋鉆探計劃(2003—2013年),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如大陸邊緣下震源區(qū)的性質(zhì)、海底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性質(zhì)等。

2021年,浙江大學海洋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對包括流體地球化學剖面在內(nèi)的8個關(guān)鍵特定目標提出了鉆探建議。

深潛

從1991年3月31日到4月24日,艾爾文 美國深潛器在東太平洋中脊軸觀測到持續(xù)的火山爆發(fā);

2012年3月26日,美國導演和探險家詹姆斯.卡梅倫乘坐了一艘綠色潛艇'魚雷'單人潛入海底一萬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達馬里亞納海溝的人;

2020年5月23日俄羅斯'勇士-D'該系統(tǒng)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10028米,創(chuàng)造了無人深潛系統(tǒng)自主下潛的世界紀錄;

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10909號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重大事件 編輯本段

《太平洋戰(zhàn)爭》由HBO于2010年出品,史蒂文·這部由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電視劇涵蓋了太平洋戰(zhàn)爭中美軍的重要戰(zhàn)役;

《環(huán)太平洋》這部2013年的好萊塢科幻電影講述了整個地球?qū)⑹艿絹碜云渌幻娴墓治锏墓?,所有國家將共同努力建設(shè)地球“賊鷗計劃”應(yīng)對怪物 美國的入侵。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博斯騰湖    下一篇 黑瞎子島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精品国精品国产久自在,亚洲色欧在线影院,国产av日产亚洲,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