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琴
木琴(或稱“巴拉風”它是一種旋律打擊樂器,民族木琴主要流行于東南亞、非洲和中南美洲;現(xiàn)代木琴有時用于管弦樂、節(jié)奏和其他樂隊和獨唱。
木琴起源很早根據(jù)傳說,它是14世紀在非洲和爪哇的樂隊中發(fā)現(xiàn)的,它被稱為 quot拉風 quot。17世紀初,就有平音符的記載。在18世紀,有一種用鍵盤演奏的木琴。19世紀下半葉,木琴進入了大多數(shù)交響樂團的打擊樂器組,首先是由法國作曲家c.圣-Sans首次在他的《死之舞》中使用,以顯示骨骼的晃動聲。20世紀的大多數(shù)作曲家都使用木琴,例如d.肖斯塔科維奇 s作品如《第五交響曲》。
木琴由一組長方形的小木塊組成。這些木塊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演奏時用兩個木槌敲擊木塊,發(fā)出敲擊聲,刺耳而有穿透力。它由平行排列在架子上的多個長短不一的硬木音條組成。木琴主要分為梯形木琴和臥式木琴。不同種類的木琴分為東南亞木琴、馬林巴、非洲木琴和中、南美洲木琴等。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木琴起源很早根據(jù)傳說,它是14世紀在非洲和爪哇的樂隊中發(fā)現(xiàn)的,它被稱為 quot拉風 quot。歐洲木琴的記錄首次出現(xiàn)在1511年,當時它被稱為“木棒”,適用于25個圓柱形聲棒。17世紀初,就有平音符的記載。在18世紀,有一種用鍵盤演奏的木琴。自19世紀中期以來,人們開始認識這種只能在音樂會上才能看到的樂器。19世紀末,木琴逐漸在交響樂團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第一次是由法國作曲家圣·在他的《死之舞》中使用的Sans用于顯示骨骼的晃動聲。20世紀的大多數(shù)作曲家都使用木琴,例如d.肖斯塔科維奇 s作品如《第五交響曲》。
早期的木琴沒有支架,而是放在演奏者 腿,演奏者坐下來完成演奏,被世人稱為腿木琴。后來,經(jīng)過改進,木琴被放在一個半圓形的框架上,演奏者站著將脖子掛在腰上,這就是所謂的環(huán)形木琴。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木琴得到了改進,在每塊木板下放置一個開口的葫蘆作為共鳴箱,被稱為瓢木琴。
現(xiàn)代半音階木琴由許多不同長度的硬木制成(或合成材料)條形音箱安裝在架子上。每個條形音箱下方安裝有不同尺寸的金屬共鳴管,以增加音量和共鳴音條的組合是梯形的(四行直排式)及鋼琴式排列(兩行橫排式)兩種。鋼琴編曲類似于鋼琴鍵盤,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造型。
梯形木琴最早傳入中國,與中國的揚琴非常相似它有三組半的范圍,并由一對勺形小木杵擊打。后來被引入臥式三角鋼琴,與鋼琴的排列方式類似,音域比梯形木琴更寬。有小木琴和大木琴,分別為四組和四組半,使用時用一對圓形小木琴槌擊打。
基本構(gòu)造 編輯本段
木琴由一組長方形的小木塊組成。這些木塊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演奏時用兩個木槌敲擊木塊,發(fā)出敲擊聲,刺耳而有穿透力。
琴鍵
木琴使用的琴鍵由木片制成,常用紅木,也使用紫槽木等木材較好的樹木這兩種木材質(zhì)地堅硬,發(fā)出的聲音清脆響亮。在現(xiàn)代,它開始由玻璃纖維或增強塑料制成,這使得聲音更大、結(jié)實,成本比原木便宜,但缺乏樹木特有的回聲和共鳴,以及鋼琴棒敲擊后天然纖維產(chǎn)生的彈性。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可能無法區(qū)分,但對于職業(yè)選手來說,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差異。
琴架
木琴的框架是由金屬制成的。與樂器的大小、配件和其他因素不同。較薄的那種只嵌在外框里,沒有琴腳;較大的琴鍵將安裝在帶輪子的鋼琴架上,以方便推動。
共鳴管
諧振管由不同長度的圓形金屬管制成。由于木琴的聲音大多是干而短的,混響很短,共鳴管的實際作用不大,所以早期的木琴沒有配備共鳴管,但近年來,受馬林巴或顫音的影響,音域為3個八度或35個八度的木琴配備了共鳴管。其中低音共鳴管較長,高音很短甚至沒有共鳴管。
木槌
在木琴上,通常使用一個帶有稍微靈活的軸和小圓頭的木槌。頭部由橡膠、由木材或塑料制成,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音色。較軟的木槌抑制了較高的分音,音色變得更柔和圓潤;錘子將較高的分音帶到前面,使音色更明亮、更硬、更尖銳。
軸長為30-40厘米;頭部直徑為2-2.8厘米;材料有硬質(zhì)橡膠、紫檀木、樂桑、ABS、橡膠、包芯紗。分為八個硬度等級:超硬、非常硬、硬、中硬、中軟、軟、非常軟、超軟。
發(fā)聲原理 編輯本段
每個木條的間距取決于其長度和厚度短而厚的木條會發(fā)出更高的聲音;細長的木條會發(fā)出低沉的聲音??茖W地說,它是物理學中駐波波長公式的結(jié)果聲音的波長與木材的長度成正比,與音高成反比。每根木條的兩端都有兩個結(jié),它們是機械波的靜態(tài)點(波節(jié))木琴的一些調(diào)音方法不僅取決于木條的長度,還取決于木條的厚度。
特點
木琴是通過雙手用小的硬木槌或軟木槌演奏制成的。當用硬頭槌擊打時,它可以發(fā)出木頭的聲音、清脆、刺耳的聲音。它通常用于樂隊的放松、活潑、歡快、幽默的音樂片段。
木琴種類 編輯本段
梯形木琴
它由四排按不同音高縱向排列的琴鍵組成,琴鍵兩端各有兩個支點、正下方是共鳴管。木槌是一對勺形小木杵,由紅木制成。
橫排木琴
它由兩排按不同音高水平排列的鍵組成,并按音階順序排列(無柱模式與鋼琴的鍵盤相同)琴鍵兩端有兩個支點,也是振動的靜止點,共鳴管在中心下方。木槌由槌頭和槌柄組成,由于槌頭的材質(zhì)不同,如木質(zhì)等,音色會有所不同、橡膠和毛氈等槌柄是由像筷子一樣粗的藤條或塑料條制成的。
草墊木琴
一個是垂直的,音條像鋼琴黑白鍵一樣排成兩排,每個音條下面都有一個金屬共鳴管。諧振管的深度被調(diào)整為與聲棒的頻率相耦合。一般來說,范圍是C1C4或F1C5。真實聲音比記譜法高8度。另一種是橫式,音條四排排列成梯形,錘形類似長柄勺子。這種木琴在蘇聯(lián)和東歐很流行。最早,它是在音棒下面有五個草墊的桌子上演奏的,因此被稱為草墊木琴。
馬林巴
起源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民間木琴在結(jié)構(gòu)和形狀上與垂直樂隊木琴沒有區(qū)別,但馬林巴的音域低于垂直樂隊木琴,通常為C ~ C3或F ~ C4;有一個67組音域的大馬林巴,音色稍寬較細,柔和醇厚它用軟槌演奏,主要流行于歐美。
東南亞木琴
音棒由木頭和竹子制成,數(shù)量為幾個到20多個它們垂直排列成一列,安裝在用于諧振器的船形或振動篩形槽架上。大多數(shù)槌頭呈蘑菇狀,也有同時擊打兩個音的叉形雙頭槌。
印尼木琴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木琴被稱為Gambon,有16到21個音符,由竹子或柚木制成;槽框雕刻成孔雀形狀;音條成排插在凹槽框架的兩排釘子上,可以隨時更換。緬甸的皇家木琴叫帕塔拉,常以17 ~ 23塊竹板為音條,采用音條下糊蠟的方法調(diào)音。泰國木琴Ranaitik柬埔寨木琴朗尼阿伊克Lanasong和老撾木琴Lanasong都與印度尼西亞木琴相似。在一些地方,也有一種相對簡單的腿木琴,如馬來亞的康康和緬甸的克羅塘,其中四或五個音符跨玩家放置 腿玩。
非洲木琴
除了北非,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有木琴。流行于剛果、安哥拉、蘇丹等地的非洲木琴往往由紫檀制成,音質(zhì)較好。大多數(shù)木琴的音棒下面都有葫蘆、果殼、竹管或錫罐作為共鳴器,共鳴器的孔上貼有動植物膜,可以消除噪音,豐富音色。
剛果的Mbila只有一個帶葫蘆共鳴器的音棒,用一根木槌演奏;莫桑比克的維蘭威有10 ~ 15個音符,由兩個人一起演奏;烏干達恩達拉有16 ~ 18個音符,經(jīng)常有533,356人用雙錘演奏。西非的Handejia是一種腿木琴,大腿上有35個音符;南非 穆罕默德是一架掛在你面前演奏的木琴。在木琴的使用上往往有不同的習俗,烏干達的Embry主要是針對男性的;莫爾克是一種埃塞俄比亞木琴,當士兵在戰(zhàn)場上被暗殺時,它被用來為士兵加油;烏干達Alloul的Ndala有八個音棒,它們固定在一個共鳴坑中,是蘇丹當?shù)靥赜械摹?br />
巴拉風
巴拉風(Balafon)它是一種非洲樂器,也被稱為非洲鋼琴、非洲木琴是世界上這種樂器的鼻祖。巴拉豐 s的名字來自西非的曼丁哥時代傳統(tǒng)的巴拉豐琴有14把-21把鑰匙琴鍵的木材是巴拉豐木木頭需要被切成不同長度的木棒,用火慢慢干燥變硬,然后按照長度的順序并排綁在竹架上下面用葫蘆作為共鳴腔每個葫蘆的側(cè)面都有一兩個孔,孔上覆蓋著一層由蜘蛛繭纖維制成的薄膜現(xiàn)在它通常被一層薄塑料薄膜代替。如今,巴拉風主要流行于東南亞地區(qū)、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民間音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也很常見。
中、南美洲木琴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流行的木琴被稱為馬林巴,它在危地馬拉和墨西哥南部最受歡迎。現(xiàn)在中美洲的木琴在結(jié)構(gòu)上、生產(chǎn)和使用等,有很高的水平。墨西哥有五組馬林巴,音條垂直排列成兩列,即半音和全音在每個條形音箱下面,有一個由雪松或松柏制成的方形共鳴管,薄膜貼在共鳴管的底部整架鋼琴安裝在一個長約150 ~ 180厘米的長方形木架上,四名演奏者各持一對琴錘同時演奏。危地馬拉類似的大型馬林巴有67組它用橡膠或氈制木槌演奏,發(fā)音柔和,通常由25人演奏,有時多達7人。
演奏技巧 編輯本段
木琴演奏需要左右手交替完成,要求速度快,聲音準確。特別是從低音到高音高音到低音身體從左到右的變化杵的方向的變化都需要注意,不要因為音域的變化而停止音樂。另外,要注意速度的把握當兩塊板被多次擊打時,我們應該注意連續(xù)性以達到振動的效果。此外,木琴還可以演奏刮刮樂。
基本姿勢
演奏時,在保持整體感和自然放松的基礎(chǔ)上,各部分應垂下手臂,雙腳自然平行分開,雙手從肘關(guān)節(jié)水平向前伸展、手指、錘頭在一條直線上,肩部、肘、腕、在指關(guān)節(jié)和它們相鄰的骨頭之間,形成了演奏的最佳角度。
手臂作用
1、手臂主要調(diào)整手和手腕的按鍵位置,上臂縱向前后移動,前臂縱向前后移動、向左右兩側(cè)移動,并用手和手腕做一些動作、強烈的演奏動作。
2、手腕伸展可以比作“甩”像鞭子一樣一觸即發(fā)的動作。手腕轉(zhuǎn)動幅度不宜過大,靈活有力。
3、握指槌是拇指第一關(guān)節(jié)的前半部分輕輕捏在食指第一關(guān)節(jié)上,中指第二關(guān)節(jié)的中部觸鍵,虎口并攏,手形需要自然放松,不要用力。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向后彎曲以適合。保持雙手擊鍵的頻率一致。拇指和食指的關(guān)節(jié)要鋒利,手腕要靈巧,音質(zhì)要提高、音量和控制間色、力量和速度的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靈活調(diào)整
以便輕松地執(zhí)行各種技術(shù)并準確地達到音樂表演的強度、速度和音色的要求,減少和避免持續(xù)的手臂緊張,演奏者可以在保持基本方法不變的基礎(chǔ)上靈活適當?shù)卣{(diào)整每個部分:
1、演奏時加強手腕動作的爆發(fā)力,快速按鍵,擴大動作范圍。在可能的速度范圍內(nèi)充分利用手臂的自然重量和必要的運動協(xié)調(diào)。
2、弱奏時,肩、放松手肘,充分利用手腕的靈活轉(zhuǎn)動和槌尖的精細協(xié)調(diào),減少動作幅度。
3、在快速演奏時,我們通常利用手腕的靈活伸展和旋轉(zhuǎn)以及前臂的密切配合來加強對錘子的控制并縮小動作范圍以加快運動頻率。
4、慢奏時,肩、肘高度放松,臂、手腕的動作更加協(xié)調(diào),以避免松動和無力。
5、當力量由弱到強逐漸增加時,通過在手腕頭端發(fā)射一錘和在頭腹部發(fā)射一錘逐層并按順序添加,逐漸擴大作用范圍;強度時強時弱則相反。這時要注意肌肉的快速反應和大腦神經(jīng)的靈敏調(diào)節(jié),使肌肉從一定的緊張狀態(tài)逐漸放松。
6、速度由慢變快時,一般會加強手腕的主導作用和對木槌的控制,以及與前臂的配合,縮小動作幅度加快動作頻率,但速度由快變慢時則相反。
7、當聲音區(qū)域轉(zhuǎn)移時,充分鍛煉手臂調(diào)節(jié)功能和身體、腳步的主動移動協(xié)調(diào)。
音樂特點 編輯本段
記譜方式
木雪通常使用高音譜錄制音樂,但錄制音樂的方式并不統(tǒng)一。一些作曲家喜歡將其視為八度移調(diào)樂器,也就是說:錄制的聲音比實際聲音高一個八度;而其他作曲家經(jīng)常使用真實的聲音符號。因此,在實際寫作中,我們應該指出樂譜上使用的是哪種記譜法,以避免混淆。
音響特性
傳統(tǒng)木琴的頻率范圍是349赫茲(f1)4186赫茲(c5)大約三個半八度,它的發(fā)音通常很短,尤其是在最高音區(qū),缺乏共鳴和連續(xù)性。木琴的力度不大,從最弱的聲音開始(pp)當平均值約為51分貝時,聲音最強(ff)平均一小時約77分貝,跨度約26分貝。
然而,與木管樂器組的單簧管類似,木琴桿的音高與最近的諧音頻率成1∶3比例。木琴音棒下方的共鳴管是一端封閉的封閉管結(jié)構(gòu),進一步加強了這種12度高次諧波的共鳴此外,木琴大多使用堅硬的打擊樂器演奏,可以激發(fā)更多的高次諧波,使其音色比木琴家族成員馬林巴的音色清晰得多、明亮。這種聲學特性賦予了木琴發(fā)音和極強的穿透力。當用力演奏時,其獨特的敲擊聲不會被樂隊的整個演奏所覆蓋。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木雪是一種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它充滿激情,易于掌握,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木琴以七個音調(diào)排列并演奏、結(jié)合唱歌很容易,所以學習木琴可以開闊音樂視野,更好地增強群體意識,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事物的品德。
傳承發(fā)展 編輯本段
西方音樂
1511年,阿諾德·施利克在《管風琴制造者與演奏家的鏡子》年使用了hultzeglechter(木棒)一個人提到了樂器。1528年,在馬丁·阿格里科拉 s 《器樂演奏》和1618,邁克爾·在普里托利斯的《音樂論》中,稻草鋼琴的外觀是彩繪的。從稻草豎琴的名稱來看,它也可以反映早期木琴的樂器結(jié)構(gòu),木條放置在成束的稻草上。
19世紀初,俄羅斯猶太人邁克爾,·約瑟夫·古斯科夫 她的木琴獨奏表演贏得了門德爾松、肖邦和李斯特作品欣賞。與此同時,木琴開始普及。19世紀下半葉逐漸并入交響樂團的打擊樂組,首次由法國作曲家圣·桑在他的《骷髏之舞》中首次被用來表現(xiàn)骨骼的搖動聲。在此之后,20世紀的大多數(shù)作曲家也在他們的交響樂中使用木琴,如馬勒和s 《第六交響曲》。
中國音樂
梯形木琴首先傳入中國,然后是臥式三角鋼琴,這與鋼琴的排列類似。2022年,來自中國澳門和馬林巴的木琴演奏家喬峰在北京雅馬哈音樂廳舉辦了一場音樂沙龍?!督裣嗾渲亍房缃缪莩鍪状维F(xiàn)場呈現(xiàn)此次演出是喬峰在北京現(xiàn)代音樂節(jié)上首次在全國演出京胡旋律,該曲目結(jié)合了馬林巴木雪《京調(diào)馬林巴》的曲目和高難度的雙鋼琴演奏《Attraction吸引力》。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節(jié)奏藍調(diào) 下一篇 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