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是以戲曲人物臉譜化而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往往把戲曲人物的臉譜看作是“畫”出來的,這是錯誤的。京劇臉法,以其獨有的審美特征,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時間考驗和不斷地完善,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臉法藝術——臉譜。在京劇藝術中,有許多臉譜表現(xiàn)手法及特點不同、色彩艷麗明亮等類型人物。
臉譜起源 編輯本段
臉譜,又叫“臉”,屬美工學范疇。在戲曲中,有許多種類。如中國古典戲曲中以黑臉居多、紅色代表忠誠、忠義、正派等;而在西洋戲劇中黑臉就比較少見了,所以把黑臉作為京劇表演中主要表現(xiàn)人物的臉法之一種。中國戲曲臉譜起源于秦腔《張翠山》中張翠山與董永之間那場以一張“白臉”為主角的“生死爭陣”大戰(zhàn)后,張翠山要找董永算賬的故事。
所用色系 編輯本段
用色是臉譜繪畫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即用一種顏色的著色劑勾畫在臉上。顏色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一般來說,白色最重、藍色次之、綠色最輕、紅色次之;色彩明度依次為高、中、低,色調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色譜上最常用的顏色有白色、青色兩種;其次是藍色,但應注意不要與紅色混淆;綠色在用色方面最為講究。還有一類顏色,不需要加其他色系而直接使用,如紅色即是紅藍綠四種顏色;黃色常用藍紫色;黑色系則較為少見。
主要用途 編輯本段
京劇臉譜起源于秦腔,由秦腔藝人根據(jù)戲曲人物形象畫出其外形及色彩特點來加以變化。早期以眉目為標志,后來演變?yōu)槲骞偬攸c,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臉譜。由于臉譜所反映人物不同特性及性格,所以它對傳統(tǒng)戲曲人物形象具有較高形象感,使戲曲人物從性格到神韻都有很好體現(xiàn)。由于戲曲人物特點不同或性格各異,所以臉譜要表現(xiàn)得更為生動傳神才能引起觀眾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比如臉譜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時,可利用其顏色鮮艷明亮色彩艷麗的特點(如紅色加黑)通過夸張和對比來展現(xiàn)人物性格與神韻。隨著臉譜藝術日趨成熟和廣泛使用,臉譜已經(jīng)成為我國戲曲藝術中不可缺少之部分。
基本結構 編輯本段
所謂臉譜,就是通過臉譜,形象地把戲曲人物的特點勾勒出來。根據(jù)不同角色性格、藝術形象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臉譜又有不同分類,大致有五類:①正臉臉:正臉臉譜即為正臉,以白臉為主,上為正黃(青)(白)(黑)(紅)(綠)三色;②反臉臉:反臉臉為反白(黑)面(白)(紅)面(黑)臉(紅);③側臉臉:側臉臉譜指中間部位的圖案,包括鼻子兩側,即“上鼻”;④“花臉”臉:以面中間部位為中心所畫的圖案;⑤“丑臉”臉譜。戲曲臉譜藝術講究“眼面結合”和“臉面一體”。眼型包括黑眼、白眼(黑)及三眼。黑眼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眼型;白眼是由上下兩層構成,上白眼是由上至下從上往下畫至眼窩;⑥“下臉法”:在眼睛下方用線條勾勒出輪廓;⑦“頭花”臉:頭為兩層,中間用線條勾畫出輪廓和色塊;⑧“馬臉”臉:臉譜與黑馬臉形狀相同,只是要注意中間部分,也就是“上頜骨”。
劇目關系 編輯本段
京劇臉譜,雖然已不適應現(xiàn)代戲劇發(fā)展潮流,但臉譜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不是必須的審美對象,它與劇目也并無絕對關系。如有的劇目中,人物有許多性格特點;有的人物有許多缺點,如有些人物在劇中是正面形象,但在舞臺上是反面形象;有些演員在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反面形象或正面形象中更具代表性而具有反諷意義;有些演員在劇中表現(xiàn)得又特別生動傳神等。這些臉譜化處理方式,都能給戲劇藝術增加新內容與美感。如果在舞臺上把臉譜看成“畫”出來的話,它可能成為戲劇中反面人物或正面形象的一個反面表現(xiàn)技巧:通過某種色彩搭配和造型特征把戲劇中反面人物或正面角色形象描繪得更為生動傳神等;但如果使用它化處理方式去進行臉譜化處理時,那么就可能成為戲劇的反面人物并起到反諷作用:通過一種色彩搭配和造型特征把人物刻畫得更為生動傳神且具有反諷意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