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
香港島(英文:HongKongIsland),簡稱為港島,是香港最繁榮的地方。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最早發(fā)展的地區(qū),島上有香港的商業(yè)和政治中心。英國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維多利亞城就在香港島政府山一帶。而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命名,名為維多利亞港,是以前進出香港的貿易船只停泊的港口。

港島北面有幾條繁華大街,由于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這些街道都是經(jīng)過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島南部有著名的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的主要旅游區(qū)和高級住宅區(qū);港島中部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機關所在地,到處都是豪華商業(yè)大廈和購物中心。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英治時期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39年至1841年)中,由于清朝被英國打敗,于是被逼在1841年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2年,清朝與英國再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之一。1841年1月20日,英國的駐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暨英國皇家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Elliot)最先占領香港島,并于水坑口(英文為PossessionPoint,意思是占領點,故又譯“波些臣”)登陸,并稱香港島為“barren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
后來,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huán)一帶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好萊塢道,并把中環(huán)一帶發(fā)展成行政和商業(yè)中心。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yè)貿易為經(jīng)濟主軸,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huán)一帶進駐,中環(huán)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yè)中心區(qū)。此外,香港島還有很多高級住宅區(qū),像中環(huán)山上的半山區(qū)、太平山頂和淺水灣都是當時開始發(fā)展的。
日軍侵領
1930年代初期,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占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guī)模的防御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臺以及多個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而日軍于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銅鑼灣,12月19日已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fā)激戰(zhàn)。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zhàn)英雄,但日軍于12月23日終于成功占領黃泥涌峽。由于英軍已經(jīng)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于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wèi)戰(zhàn),并開始了香港日據(jù)時期。
戰(zhàn)后時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香港島人口急增,由于中環(huán)一帶的土地不敷應用,香港島不少地方都開始發(fā)展,如北角、筲箕灣、香港仔和黃竹坑。這些新開發(fā)地區(qū)為昔日的工廠區(qū),自制造業(yè)式微后,由于香港島的地價租金一直遠比九龍對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島的商業(yè)中心除了在中環(huán)外,還有灣仔和銅鑼灣一帶。
地理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香港島地勢較高的中心地帶,除摩星嶺、山頂、黃泥涌峽和部分渣甸山之外,大都屬于郊野公園范圍,包括龍虎山郊野公園、薄扶林郊野公園、香港仔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大潭郊野公園(鲗魚涌擴建部份)和石澳郊野公園。除了給游人享受郊游樂趣之外,郊野公園為香港島“市肺”,并確保集水區(qū)不受城市污染。園內的薄扶林水塘、香港仔水塘和大潭水塘和黃泥涌水塘為香港早期主要食水來源。
香港島主要遠足徑為港島徑,全長共50公里,分為8段。起點位于山頂爐峰峽,而終點則為大浪灣。跨越港九新界的衛(wèi)奕信徑的第一和第二段亦途經(jīng)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鲗魚涌擴建部份)。
除郊野公園之外,香港島鶴咀亦設有香港的一個海岸保護區(qū)──鶴咀海岸保護區(qū)。郊野公園和海岸保護區(qū)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香港島的東南岸有多個泳灘,包括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南灣、舂坎灣、圣士提反灣、赤柱正灘、夏萍灣、龜背灣、石澳、大浪灣,為進行水上活動的熱門地點。泳灘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行政區(qū)劃 編輯本段
香港行政區(qū)劃
灣仔區(qū)東區(qū)南區(qū)(當中的鴨脷洲和鴨脷排等島嶼并沒有和香港島相連)注:香港島不屬于香港的離島區(qū)。而立法會選舉同屬一個選區(qū)。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亦曾使用“港島中”、“港島東”、“港島南”及“港島西”等分法。香港島-自然地理香港島位于香港的南部,北緯22.2度,東經(jīng)114.2度。香港島面積約78.40平方公里,占全香港面積大概7%,是香港第二大島嶼,排于大嶼山之后。香港島地形山多地少,最高點為海拔554米的扯旗山(即太平山)。平地方面則主要集中在香港島北部的一列狹長的海旁土地,由堅尼地城一直伸展至小西灣,而香港島的主要經(jīng)濟發(fā)展也集中于北部沿岸地區(qū),故此香港島北面的土地從香港開埠以來多年一直依賴填海工程而增加。
主要山峰太平山-554米柏架山-528米奇力山-501米西高山-494米歌賦山-479米金馬倫山-439米畢拿山-436米紫羅蘭山-433米渣甸山-433米聶歌信山-430米鄰近地理
香港島的北面與九龍半島相隔著維多利亞港,現(xiàn)時共有3條過海行車隧道及3條過海鐵路接駁港、九兩岸,中間亦有港內線渡輪行走。本來位于奇力島銅鑼灣對出海域,在1955年興建新的銅鑼灣避風塘時與香港島連接,當時奇力島由波斯富街尾一直筑海堤得以接連。1969年至1972年,為興建紅隧入口,灣仔及銅鑼灣北進行了另一次填海工程,遂發(fā)展成現(xiàn)時的地貌。而灣仔對出海域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部分為人工島。
香港島的東面為東龍洲,中間以藍塘海峽相峙。香港島的南面主要為南丫島、鴨脷洲及蒲臺群島等島嶼,而當中的鴨脷洲與香港仔隔著香港仔海峽對望,中間以鴨脷洲大橋連接。南丫島的發(fā)電廠則為整個香港島供應電力。
香港的西北面有二個小島,分別為青洲及小青洲,合稱大小青洲,與香港島中間隔著硫磺海峽。政府原計劃將青洲以填海方式連接香港島,并發(fā)展成為一個全新住宅區(qū),同時建議作為以青洲作發(fā)展10號干線中連接大嶼山的海底隧道的起點。然而,在環(huán)保團體的強烈反對下,有關計劃已擱置?,F(xiàn)兩個島上均并沒有任何居民居住。
人口民族 編輯本段
2011年,香港島人口有1,270,876人,約占全香港人口的1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000,高于整體密度(7,000/k㎡)。
交通運輸 編輯本段
陸上交通
由于香港島的發(fā)展集中于北岸,故此島的交通也以北部較為發(fā)達。香港地鐵港島線與香港電車的路線均于島的北部沿岸地區(qū)來回行駛,貫通東、西各區(qū)成一橫線。電車東行只到筲箕灣,西行卻至堅尼地城一帶,另有路線南至跑馬地;地鐵東行至柴灣,西行只至上環(huán)(2014年底隨著西港島線開通已延伸到堅尼地城)。兩種公共交通工具互補不足,山頂纜車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服務,來往太平山頂、半山區(qū)及中環(huán),亦是吸引不少游客乘搭。此外,香港島交通還依賴著巴士、小巴等通交服務,尤其是南區(qū)和半山等沒有大型運輸工具的地區(qū),港鐵興建的南港島線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跨海交通
由于香港島四面環(huán)海,對外交通方面非常重要,香港島主要依靠海底隧道穿過維多利亞港連接九龍半島,再往各區(qū)?,F(xiàn)時共有3條行車過海隧道,分別為香港海底隧道、東區(qū)海底隧道和西區(qū)海底隧道,以及3條地鐵路線東涌線、荃灣線和將軍澳線和機場快線。第四條過海行車隧道及第四條過海鐵路當前正在計劃中,以疏導現(xiàn)今擠塞的交通。而連接香港島和鴨脷洲的鴨脷洲大橋于1980年落成,使鴨脷洲與港島南區(qū)之間的關系更緊密。
海上交通
海上運輸方面,香港島設有多個渡輪碼頭,主要集中于中環(huán)、灣仔和北角,設有頻密的渡輪航班來往九龍及離島,在上環(huán)亦同時設有往的離境碼頭。維多利亞港內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如知名的皇后碼頭,主要供小型駁船、游艇、觀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往九龍
前往九龍的渡輪服務,一般稱為“港內線”,即以維多利亞港內的航線。有一段長時間大部分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及中環(huán)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qū)至中環(huán)的交通十分擠塞時更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huán)的非過海渡輪服務,至地鐵港島線通車后取消。早期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在海底隧道及通宵過海巴士前現(xiàn)前,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且危險的“嘩啦嘩啦”電船。1990年代起,由于陸上交通事業(yè)發(fā)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yè)沒有大力支持,現(xiàn)時僅剩下7條航線: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huán)至紅磡、及尖沙咀,以及灣仔至紅磡及尖沙咀航線,分別由。小型航線則有海祐小輪經(jīng)營的中環(huán)至尖東飛翔船服務及珊瑚海船務經(jīng)營的西灣河至三家村及觀塘航線。
往離島
往離島的航線經(jīng)常稱為“港外線”。幾乎均集中在中環(huán)渡輪碼頭,前往的地區(qū)包括馬灣、愉景灣、梅窩、坪洲、長洲及南丫島,由多家公司分別經(jīng)營。有部分市民選擇遷入離島,每天都乘搭渡輪前往中環(huán)一帶上班。香港仔亦設有渡輪航線前往鴨脷洲及南丫島分別由香港仔小輪及港九小輪經(jīng)營。
此外,一些地區(qū)亦設有街渡,以小型渡輪接載乘客前往一些客量不高的地方,以作輔助一般渡輪服務,彈性較大。
往境外
位于上環(huán)的港澳碼頭為前往珠三角的澳門以及中山、珠海、廣州番禺、深圳蛇口等多個中國內地地區(qū)的海上交通樞紐,設有多條高速客輪航線服務。碼頭天臺亦設置直升機停機坪,提供來往港澳的直升機航班,來往香港及澳門只需十五分鐘。
未來發(fā)展 編輯本段
港島南區(qū)已經(jīng)有鐵路服務地區(qū),政府為了回應南區(qū)居民長久以來對改善交通及要求更多公共交通工具選擇的強烈訴求,2007年12月18日,香港行政會議批準南港島線(東段)興建,東段從金鐘站出發(fā),途經(jīng)海洋公園、黃竹坑、利東及海怡半島共五站,全長約7公里,車程需約10分鐘,以中型鐵路形式設計,造價約70億港元。南港島線落成后,能夠舒緩區(qū)內交通壓力,并促進區(qū)內發(fā)展,尤其是旅游業(yè)。
旅游景觀 編輯本段
海洋公園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公園之一,占地170英畝。公園建筑分布于南朗山上及黃竹坑谷地。山上以海洋館、海洋劇場、海濤館、機動游戲為主。山下則有水上樂園、花園劇場、金魚館及仿照歷代文物所建的集古村,仿中國宮廷建筑,村內有亭臺樓閣、廟宇街景,反映中國歷史風貌,使中國古代街景重現(xiàn),并有民間藝術表演。由中央政府贈送的大熊貓安安和佳佳,于1999年首次公開免費讓市民參觀。往來于園內各地,可乘架空吊車或電動扶梯。
銅鑼灣是香港最繁忙的購物和飲食區(qū),也是香港不夜市區(qū)之一。入夜后,銅鑼灣避風塘顯得熱鬧而繁忙,只見船只燈火通明,穿唐裝衫褲的見船只燈火通明,穿唐裝衫褲的艇妹搖櫓,接送游客往來于海鮮艇、酒吧艇及歌艇這間。游客在船上品嘗海鮮的同時,也可一邊觀賞海港夜景,一邊領略舢舨風光,別有風味。所以夜游避風塘是游客晚上觀光的理想安排。此外銅鑼灣有許多很好的中西菜館。銅鑼灣區(qū)另一著名的建筑物乃香港大球場,其設施達國際標準,可容納觀眾4萬人。位于銅鑼灣和灣仔之間的是跑馬地。每年9月至翌年6月是賽馬季節(jié)。旅客更可參觀位于馬場內快活看臺二樓的香港賽馬博物館。
最受歡迎的休息場所維多利亞公園,每天清晨,不少市民會在那里練太極拳;每逢春節(jié)、中秋節(jié)、圣誕節(jié)及大除夕等重要節(jié)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市民聚集于此舉行慶?;顒?。公園里設有游泳池、慢跑道和網(wǎng)球場,這里經(jīng)常是舉行國際網(wǎng)球賽事的場地。
香港島上的著名景點恐怕就是銅鑼灣了,另外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也在此處。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香港島入圍中國海洋寶島榜單列榜單前三位。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