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公司企業(yè)    其他機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56年10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國立自動化研究機構。1968年,自動化所整建制劃入空間技術研究院,更名為空間控制技術研究所,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二研究所。1970年,根據自動化學科技術發(fā)展的需要,中國科學院重建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所已形成立足智能技術,聚焦復雜信息的智能計算、復雜系統(tǒng)的智能控制、集成化智能系統(tǒng)三個重要方向,基礎研究、應用開發(fā)與高技術產業(yè)化“三位一體”,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格局。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立背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1月1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該報告對1949年以后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的進步作了明確的估計,指出“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報告用了四分之一篇幅講科學工作,提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飛猛進”,“使人類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革命的前夕”。報告明確提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和“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同時提出“制定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科學發(fā)展遠景計劃”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1月31日,在周總理的領導下,由當時中共中央主管科學工作的陳毅、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具體領導,召開了包括中央各部門、各有關高等學校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技術工作人員大會,動員制定十二年科學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來自全國23個單位的787名科技人員提出了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的初步內容,體現出全國“重點發(fā)展,迎頭趕上”的方針。在規(guī)劃制定過程中,深切感到某些新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鍵。為了更快地發(fā)展這些新學科,使其在短時間內接近國際水平,把計算技術、自動化、電子學和半導體這四個學科的研究和發(fā)展列為“四大緊急措施”,經周總理同意,確定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采取緊急措施,盡快籌建相應的四個學科研究機構。
8月18日,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簽發(fā)“(56)黨組張發(fā)字第44號”文,上報陳毅同志并轉中央的關于“中國科學院請批準籌建計算技術、電子學、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等三個研究所和籌備委員會名單”。文中建議由下列人員組成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籌委會。
8月25日,陳毅同志在中國科學院上報的“(56)黨組張發(fā)字第44號”文上正式批示:“同意辦,報總理及中央?!?/span>

曲折發(fā)展

自動化所遷入本院力學所新建大樓
自動化所遷入本院力學所新建大樓
1958年1月,武汝揚、張翰英訪問中國科學院院長顧問蘇聯專家拉扎連科,就自動化所的工作方向和任務交換意見,拉扎連科介紹了蘇聯自動學和遠動學研究所工作情況和經驗,對中國工業(yè)生產過程自動化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3月12日-14日,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yè)學校召開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執(zhí)委會會議,由屠善澄代表錢學森教授出席。
7月19日,為適應開展人造衛(wèi)星控制、原子能反應堆自動控制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綜合自動控制等三大任務的需要,經所務會議討論通過,由自動化所籌備委員會武汝揚給郭沫若院長、張勁夫副院長發(fā)函,提出在正式成立自動化研究所之前,將現有研究組改為研究室并提出相關的干部配備。
8月,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陸元九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的規(guī)劃草案,代號為“581任務”,成立了中國科學院581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的任務是組織實施空間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和業(yè)務領導,并擬訂成立下屬三個設計院,其中第二設計院由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員組成。
中科院自動化所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
中科院自動化所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
1959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傳達1959年鄧小平總書記關于現在放衛(wèi)星與國力不相稱,要調整空間技術研究任務的指示。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調整任務,收縮機構,停止研制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wèi)星,把力量轉到重點搞探空火箭上來,不斷探索衛(wèi)星發(fā)展方向。
1月-6月,該所第二設計院舉辦數學、電子線路、調節(jié)原理培訓班,對從各分院調來的大學未畢業(yè)提前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脫產培訓。
5月15日-19日,由該所主持召開了“三峽升船機電力拖動和自動控制討論會”,會議主要目的是選定三峽升船機主拖動方案和工作安排問題,參加會議的有來自長江規(guī)劃辦公室的10個單位共25人。
5月27日-6月3日,由該所主辦的全國自動化專業(yè)會議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科學院各分院自動化所和院有關代表,會議就自動化科學研究的任務、方向、研究課題、組織協作、組織機構以及干部培養(yǎng)等幾個方面交流經驗和意見,以便于將自動化科學研究工作在落實的基礎上推向前進,武汝揚同志做了《關于開展自動化科學研究的一些意見》的報告,楊嘉墀、陸元九、童世璜、王傳善等也在會議上做了專題發(fā)言。
1965年1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開了自動化工作會議,研究如何全面調整和布置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參加會議的有華東分院、東北分院、中南分院、華北辦事處、自動化所、東北工業(yè)自動化所、華東自動化儀表元件所、中南數學計算所和華北自動化元件材料所等。會議進行了四天,研究了調整方案和具體進行調整的工作措施。張勁夫副院長出席了會議并做了重要指示。
6月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自動化研究工作調整工作會議,解決在擬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并對各所方向、任務做了調整:
1.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方向:自動控制理論、遠動學、模擬技術、小功率
隨動系統(tǒng),側重于基本理論的研究。
2.華北自動化所,方向:國防尖端科學技術,如陀螺慣性導航、運動物體控制、光電隨動系統(tǒng)、高壓氣動液動裝置,將北京自動化研究所有關力量調到該所,在業(yè)務上受北京自動化所領導,成為北京自動化所的分所。
3.華東自動化所,方向:自動化元件和儀表。
4.東北工業(yè)自動化所,方向:工業(yè)生產過程自動化。
5.中南數學計算研究所,方向:工業(yè)控制計算機及其應用。
1968年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即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隸屬于國防科委建制。
2月29日,國防科委通知,中國科學院六五一設計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科學儀器廠正式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建制,自動化研究所更名為空間控制技術研究所。

重獲新生 編輯本段

自動化所重建,所址遷入中關村南一條一號
自動化所重建,所址遷入中關村南一條一號
1970年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在原自動化所從事民用自動控制的兩個研究室(一個以研制控制計算機為主的研究室,一個以隨動系統(tǒng)研究為主的研究室)和一部分控制和理論研究為主的科研人員,共141人的基礎上重新組建自動化研究所,以民用自動控制和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1月31日,由于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已于1968年2月29日正式劃歸國防科委第五研究院建制,中國科學院決定重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
2月17日,中科院發(fā)文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籌備組”,即日起正式啟用印章。
1999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正式下達《關于自動化研究所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試點方案的批文》,自動化所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首批進入試點的研究所之一。
2002年,9月10日,自動化大廈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1年底,自動化所進入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新2020工程”。
2020年12月,入選“第三批雙創(chuàng)示范基地名單”。

科研條件 編輯本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譚鐵牛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侯增廣
胡衛(wèi)明
蔣田仔
劉成林
喬紅
譚民
譚鐵牛
陶建華
田捷
王飛躍
徐常勝
曾大軍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范勇
蔣田仔
李子青
劉成林
劉德榮
劉國平
喬紅
隋婧
譚鐵牛
王飛躍
王宏
王亮
楊青
楊柳青
易建強
余山
曾大軍

科研部門 編輯本段

自動化大廈
自動化大廈
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84年由國家計委批準籌建,1987年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依托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實驗室第一任主任是現任國家科技部副部長的馬頌德研究員,現任主任為劉成林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譚鐵牛院士。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104人,45歲以下年青人約占80%,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外籍職工2人。實驗室流動人員384人,包括博士后11人、博士研究生176人、碩士研究生86人、項目聘用人員、高級訪問學者、客座研究人員等,形成了一個以年輕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以青年科研骨干為主體和以高素質的研究生隊伍為主力的研究梯隊。
實驗室目前承擔著百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國家高技術計劃“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等。
實驗室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開展前瞻性的基礎研究;立足國內,面對現實,推進定向性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fā)”為發(fā)展戰(zhàn)略,追求個人事業(yè)與集體事業(yè)共同協調發(fā)展,力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科學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和高科技人才培養(yǎng)基地。
實驗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與圖形學,口語信息處理、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模式識別應用與系統(tǒng)等。
實驗室目前承擔了三十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guī)劃“973”項目(圖象、語音、自然語言理解與知識發(fā)掘),國家基金委重大、重點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高技術計劃“863”項目,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等。
實驗室成員每年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中不少發(fā)表在國際權威刊物與國際重要會議上,如IEEE匯刊(PAMI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Automatica, EuroSpeech, ICSLP, ICASSP, ICCV, ICPR, ACCV等。
近年來,實驗室已獲準和申請發(fā)明專利2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其它部委級三等獎3項,國際發(fā)明金獎與世界知識產權專項獎各1項。
實驗室在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實驗室借各種機會,積極組織學術交流,每年一批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地工作的優(yōu)秀中國留學生,定期到實驗室從事短期客座研究,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知名學者到實驗室做學術報告達幾十人次。實驗室通過中科院自動化所和法國國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院(INRIA)成立了“中法信息、自動化與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與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了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實驗室成員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組織的工作,擔任許多國內外學術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以及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或程序委員會委員等。
實驗室十分重視與高新技術企業(yè)的交流與合作,希望通過與社會資源的有效組合,促進成果轉化,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服務!

儀器設備 編輯本段

該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采取“統(tǒng)一管理、相對集中、分布配置”模式,即“中心”儀器設備分布配置在所各實驗室內,技術上依托一個研究部門,由“中心”統(tǒng)一管理?!爸行摹敝饕ㄈ齻€公共技術平臺,分別為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智能感知平臺、處理器實驗與驗證平臺。
主要設備儀器
序號
儀器型號
所屬平臺
1
六自由度并聯精密定位系統(tǒng)(PI-M810)
智能感知平臺
2
六自由度并聯精密定位系統(tǒng)(PI-850K244)
智能感知平臺
3
顯微操縱儀-SUTTER MP-285
智能感知平臺
4
測量顯微鏡-尼康 MM-400/LU
智能感知平臺
5
高精度轉臺系統(tǒng)M ATN130-360-R
智能感知平臺
6
微位移定位系統(tǒng)-PI N-111K054
智能感知平臺
7
力和力矩測量系統(tǒng)-ATI 9105
智能感知平臺
8
激光位移測量系統(tǒng)-基恩士 LK-G50001V
智能感知平臺
9
l 松下高清攝像機-AG-HMC153MC
智能感知平臺
11
6維微力傳感器-ATI Nano43-R-1.8
智能感知平臺
12
6維微力傳感器-ATI Nano17-R-1.8
智能感知平臺
13
體式顯微鏡-Leika M205C
智能感知平臺
14
體式顯微鏡-Leika M165C
智能感知平臺
15
6自由度工業(yè)機器臂-Kuka KR5sixxR850
智能感知平臺
16
6自由度工業(yè)機器臂-Kuka KR5sixxR850
智能感知平臺
17
光電自準直儀-奧康達 0.1’’雙向數顯
智能感知平臺
18
激光干涉儀-雷尼紹 XL80
智能感知平臺
19
XYZ運動平臺-Micos PLS85
智能感知平臺
20
位移平臺-Sigma SGSP46-800
智能感知平臺
21
XYZ運動平臺-駿河 KWG06030G
智能感知平臺
22
XY運動平臺-Aerotech ANT95-50
智能感知平臺
23
XY運動平臺-Micos PLS-85
智能感知平臺
24
Z運動平臺-Aerotech ABL15010Z
智能感知平臺
25
Z運動平臺-Micos ES-100
智能感知平臺
26
轉臺-Aerotech ANT-20G-90
智能感知平臺
27
二維角度平臺-Aerotech ANT130-361
智能感知平臺
28
動物呼吸機 Midmatrk KENT TOPO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29
動物無影手術燈 355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0
動物保溫手術/成像床 903.4101.00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1
動物專用生理監(jiān)護儀 9403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2
高軟組織對比度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儀 Aspect M3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3
高檢測靈敏度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 Caliper Sciences IVIS Spectrum 3D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4
GENISYS PET成像系統(tǒng) GENISYS4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5
小動物成像準備站 GENISYS41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6
光聲設備 MSOT (iThera Medical)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37
自動熒光體視顯微鏡 Leica M205 FA
生物成像與實驗平臺

科研成就 編輯本段

獲獎時間
獲獎類別
獲獎名稱
完成人(主要參加者)
2020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
大規(guī)模知識圖譜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
趙軍,劉康,劉升平,何世柱,陳玉博,張元哲,任禾,崇偉峰
2018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遠距離步態(tài)識別系統(tǒng)研究與應用
王亮、黃永禎、譚鐵牛
2017
國家自然科學獎
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
譚民、侯增廣、喻俊志、程龍、王碩
2017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神經眼科的影像體系創(chuàng)建與推廣
何暉光(第三完成人)
2016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網絡數據的跨媒體理解和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徐常勝、?;w、鮑秉坤、張?zhí)熘?/span>
2016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數字家庭服務關鍵支撐技術與綜合集成平臺研發(fā)
張樹武、張剛、關虎、劉杰
2016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信息協同處理與應用技術
潘春洪(第三完成人)
2015
國家科技進步獎
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機器翻譯核心技術及產業(yè)化
宗成慶(第三完成人)
2015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工業(yè)機器人高精度裝配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喬紅、蘇建華、王鵬、鄭碎武、劉智勇、楊旭
2015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基于顯微視覺的精密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徐德、張正濤、張大朋、史亞莉、李海鵬、邢登鵬
2015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基于數據的非線性系統(tǒng)自學習最優(yōu)控制理論與方法
劉德榮、魏慶來、趙冬斌、王鼎、楊雄
2014
國家自然科學獎
基于主動信息理解和計算智能的機器人操作理論研究
喬紅、王子棟、劉智勇、沈波
2014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人類疾病相關編碼基因和非編碼基因的生物信息學方法與技術
蔣田仔、崔慶華、劉 冰、邱承祥、于春水、陳 耕
2014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智能機器人軌跡跟蹤、協調和優(yōu)化的理論與方法
侯增廣、程龍、譚民
2014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針刺機理研究
田捷、戴建平、秦偉、白麗君、趙百孝、劉繼欣、袁凱、張毅、劉鵬、劉振宇
2014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具有個性化自適應能力的高性能語音處理技術及應用
陶建華、李雅、楊明浩、溫正棋、賈磊、萬廣魯、蘇丹、李秀林、車浩、劉斌
2013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機器人的高可靠性實時視覺測量技術與應用
"徐德、譚民、方灶軍、張正濤、陳海永、李思海
2013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
譚民、喻俊志、侯增廣、王碩、程龍、曹志強、周超
2012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基于大形變和低質量的指紋加密方法與應用
田捷、楊鑫、梁繼民、龐遼軍、劉而云、曹凱
2012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網絡信息安全分析與識別的技術、系統(tǒng)及應用
胡衛(wèi)明、吳偶、李兵等
2012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具有復雜環(huán)境感知和學習能力、可實現高精度操作的智能機器人技術
喬紅、蘇建華等
2011
國家科技進步獎
面向安全監(jiān)控的視頻內容理解技術與應用
譚鐵牛,黃凱奇,王宏志,王亮生,李尚明
2010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小動物多模態(tài)光學分子影像成像方法與系統(tǒng)
田捷、白凈、楊鑫、張永紅、秦城虎、楊祥
2010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智能控制方法及在機器人中的應用
易建強、趙冬斌
2010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低質量大形變指紋識別技術
田捷、楊鑫、陳新建、徐文革、楊春林、陶訓強、
2009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油氣井井下壓力實時采集裝置與井口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及應用
譚民、梁自澤、李恩等
2008
國家自然科學獎
魯棒控制系統(tǒng)設計的參數化方法與應用
劉國平
2008
中國機械工業(yè)科學技術獎
嵌入式油井壓力實時采集系統(tǒng)與網絡化監(jiān)控技術
譚民、梁自澤、李恩
2007
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
廣播電視監(jiān)測的語種識別和語音綜合處理系統(tǒng)
徐波、丁鵬
2007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器
王東琳、李立健、候曉軍、越濤、于向紅
2007
國家自然科學獎
智能控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王飛躍
2006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漢王OCR技術及應用
劉昌平
2005
國家技術發(fā)明獎
虹膜圖像獲取與識別技術
譚鐵牛
2005
省部技術發(fā)明獎
Fingerpass嵌入式指紋識別系統(tǒng)
田捷
2005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漢王OCR技術及應用
劉昌平
2004
國家自然科學獎
視覺計算理論與算法研究
馬頌德、譚鐵牛、胡占義、蔣田仔、盧漢清
200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紋識別系統(tǒng)與應用
田捷、楊鑫、何暉光、呂科、何余良
2004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動態(tài)序列圖像理解
譚鐵牛、胡衛(wèi)明、王蘊紅、王亮、馬力
2004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多道心理測試系統(tǒng)
2004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多機器人系統(tǒng)關鍵技術及其系統(tǒng)集成
2004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城市交通智能綜合管理和控制系統(tǒng)
2004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虹膜識別技術
200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大規(guī)模斷層數據的分割和三維重建及其應用
田捷、何暉光、張曉鵬、張兆田、李恩中
2003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紋識別系統(tǒng)與應用
田捷、楊鑫、何暉光、何余良、張?zhí)幂x
2002
省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大規(guī)模斷層數據的分割和三維重建及其應用
200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漢王形變連筆聯機手寫漢字識別方法與系統(tǒng)
劉迎建、戴汝為、李明敬、陳勇、張學軍
2000
省部技術發(fā)明獎
漢王形變連筆聯機手寫漢字識別方法與系統(tǒng)
劉迎建、戴汝為、李明敬、陳勇、張學軍[4]

人才培養(yǎng) 編輯本段

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是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也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具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yè)、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專業(yè)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主要研究方向有:復雜系統(tǒng)理論與方法、過程控制、智能控制與系統(tǒng)、先進機器人控制與系統(tǒng)、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智能理論與方法、計算機視覺、圖像與視頻處理、醫(yī)學圖像處理、語音語言信息處理、可視化技術及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系統(tǒng)、文字識別方法與系統(tǒng)、網絡內容管理、網絡信息安全、生物特征識別、集成電路智能分析、智能信息系統(tǒng)

教學建設

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讀研究生634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碩士生257人),在站博士后45人。近五年,本所畢業(yè)生人數從每年約100人增加到140人,初次統(tǒng)計就業(yè)率平均在95%以上,近五年來截止到年底的實際就業(yè)率近100%。
在第一屆CAA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的公示中,由王鼎博士完成的基于神經網絡的非線性系統(tǒng)控制自適應動態(tài)規(guī)劃方法研究論文獲得CAA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文化傳統(tǒng) 編輯本段

形象標識

整個標志由“IA”的形變而成,利用三角的構圖形式,強調了穩(wěn)定感,突出頂天立地之意(兩個使命)與強勁上升的視覺感。中心的紅色圓點闡釋了我們的能量、活力與熱情,加之粗細不同變化的藍色圓環(huán),體現了時空性和歷史感(兩彈一星)。
整個造型表達了管理的靈活性與全球同步快速發(fā)展的完整理念。

優(yōu)良傳統(tǒng)

自動化所優(yōu)良傳統(tǒng):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自動化所科研作風:唯實、求真、協力、創(chuàng)新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國際宇航科學院    下一篇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精品国精品国产久自在,亚洲色欧在线影院,国产av日产亚洲,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