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
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芬蘭語:Suomen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Finla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瑞典語:Finland),位于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芬蘭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十二世紀后半期被瑞典統(tǒng)治。1809年俄瑞戰(zhàn)爭后成為俄國的大公國 。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
芬蘭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yè)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出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并且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監(jiān)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shù)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芬蘭名列第一,為最清廉國家。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shù)出爐,芬蘭排名第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于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呼為芬蘭本部的省份?!?sterla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sterland”的同義詞。
芬蘭歷史開始于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xiàn)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制度在芬蘭一直持續(xù)到12世紀。
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于1249年通過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這場十字軍是針對Tavastian人的拒絕繼續(xù)改信基督教而發(fā)動。諾夫哥羅德控制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瑞典則于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制了西卡累利亞。西卡累利亞此后因此歸于西方文化圈內,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雖然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和血統(tǒng)上仍與芬蘭人保持緊密聯(lián)系,但他們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N?teborg條約而定于芬蘭的東界。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多明我會在1249年傳入芬蘭并造成重大的影響。早在14世紀初,已有文件記載第一批芬蘭的索邦大學學生。在芬蘭西蘭部,圖爾庫的城市聚落正在發(fā)展中。圖爾庫曾是瑞典王國最大的城鎮(zhèn),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業(yè)者。雖然芬蘭在中世紀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只有一些以農維生的教區(qū)和領地。芬蘭的其他地區(qū)則有以漁獵和小規(guī)模農耕維生的薩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紀,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岸和西北岸。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語也成為芬蘭其他地區(qū)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
圖爾庫于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qū)。圖爾庫大教堂是圣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shù)氐奈幕行摹.敃r的主教比現(xiàn)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shù)刈罹邫嗔χ?。主教通常是芬蘭人,但城堡里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1362年,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個事件常被當作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xiàn)。做為這個王國斯堪地那維亞的一部分,負擔得起一人一馬裝備的權貴和自耕農組成紳士和貴族階級,集中于芬蘭南部。
位于維堡的堡壘保衛(wèi)了芬蘭的東境。瑞典和諾夫哥羅德于1323年簽署了N?teborg條約,但這個條約并未長期遵守。1348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發(fā)動一場針對東正教異端的十字軍,最后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丟了王位,這場十字軍也失敗以終。瑞典與諾夫哥羅德的爭端是為了控制波的尼亞灣北岸及芬蘭東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諾夫哥羅德將那里視為漁獵的基地,且不滿于西邊天主教移民的緩慢滲透。14和15世紀間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彼此斷斷續(xù)續(xù)發(fā)生了一些沖突,但多數(shù)時間保持在一種不穩(wěn)定的和平狀態(tài)。既存的內部的緊張亦然。
1380年發(fā)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內戰(zhàn)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內戰(zhàn)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lián)盟。接下來的130年,瑞典的各個派系試圖打破這個聯(lián)盟。芬蘭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但在15世紀似乎是相對富裕的時期,期間人口增加、經濟也有所發(fā)展。到了15世紀末,東部邊境的情勢越來越加緊張。莫斯科大公國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向統(tǒng)一俄羅斯邁進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羅斯發(fā)生了戰(zhàn)爭,維堡的要塞遭到俄羅斯包圍,根據(jù)當時的傳說,該城是由神跡而拯救。
1521年,卡爾馬聯(lián)盟瓦解,瑞典恢復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于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體系經歷了一場劇烈的改革,使國家的對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強,當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稅。緊接在宗教改革之后,圖爾庫主教MikaelAgricola出版了他翻譯的芬蘭語新約。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后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只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于1560年死后,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他于1561年將愛沙尼亞的塔林市納入其保護之下。利沃尼亞戰(zhàn)爭(1558年—1583年)之后,瑞典一直處于戰(zhàn)爭或準戰(zhàn)爭狀態(tài)達160年之久。在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瑞典與丹麥、波蘭和俄羅斯搶奪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控制權。芬蘭人因此飽受戰(zhàn)爭帶來的征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這造成芬蘭人于1596年-1597年的起事,這場叛變以血腥的鎮(zhèn)壓結束。1595年和俄羅斯簽署的Tyavzino條約使瑞典和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及北方移動,大約就是現(xiàn)今芬蘭與俄羅斯的界線。
16世紀的芬蘭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yè)聚落人口的成長。國王鼓勵農民自Savonia省遷移至芬蘭中部的廣大荒野。這使得原本居住于此的薩米人被迫離開。而有些荒地則是卡累利亞人的傳統(tǒng)漁獵之地。在1580年代,這導致一場芬蘭人與卡累利阿人之間的血腥游擊戰(zhàn),特別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將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zhàn)爭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他完成了對利沃尼亞的占領,還得到了俄羅斯在Stolbova條約中失去的領土。1630年,瑞典和芬蘭的軍隊開進德意志參加三十年戰(zhàn)爭。芬蘭人組成的芬蘭輕騎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稱。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間,芬蘭總督CountPerBrahe伯爵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興建了許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認為有益于芬蘭的開發(fā)。例如在1640年,芬蘭的第一所大學?bo學院成立于圖爾庫。芬蘭語的圣經全書于也于1642年出版。
但重稅和持續(xù)的戰(zhàn)爭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zhàn)爭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zhàn)。瑞典的政治體制也越加趨向君主專制。
瑞典王國于1638年到1655年還握有今日美國的德拉瓦和賓夕法尼亞地區(qū)作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為芬蘭裔。
17世紀的芬蘭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于世俗法律上。各領域事物都必須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會也變成義務性質,宗教罰則也被廣泛運用。這些規(guī)定于圖爾庫主教尤漢·特瑟魯斯(JohanTerserus)離職后公布,他所寫的教義問答于1664年被圖爾庫皇家學院的神學家宣布為異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勵個人研習圣經,使芬蘭第一次嘗試推動普及教育。教會要求每位信徒都應該具備閱讀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雖然這些規(guī)定可能會以背下文本達成,但也使閱讀的能力傳達到民眾之中。
發(fā)生于1697年到1699年的一場饑荒奪走了芬蘭約30%的人口。
1808年在芬蘭戰(zhàn)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zhàn)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后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8年這個國家經歷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芬蘭與蘇聯(lián)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xié)助,在元帥曼納海姆領導下創(chuàng)下了以少勝多的經典)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xù)戰(zhàn)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芬蘭人通過該戰(zhàn)爭收復了卡累利阿地區(qū))。芬蘭在二戰(zhàn)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1944年,蘇聯(lián)發(fā)動反攻,重新占領了被芬蘭奪回的領土。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zhàn)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qū)。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lián)簽署的多份條約規(guī)定了芬蘭對蘇聯(lián)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芬蘭終于可以自己決定命運,并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7年3月18日,議會選舉,中間黨獲得200個議席中的51席,聯(lián)合黨獲得50席,社會民主黨獲得45席,左翼聯(lián)盟獲得17個議席,綠色聯(lián)盟獲得15個議席,瑞典族人民黨和基督教聯(lián)盟分別獲得9個和7個議席。4月19日,以馬蒂·萬哈寧為總理的政府宣誓就職,政府由中間黨、聯(lián)合黨、綠色聯(lián)盟和瑞典族人民黨組成。
自然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區(qū)域位置
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面積為33.814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位于歐洲北部,北面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西臨波的尼亞灣,東面是俄羅斯,西南瀕波羅的海和芬蘭灣。
地形地貌
芬蘭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qū)位于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512公里。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qū),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氣候特征
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其余部分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7月氣溫16~13℃。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森林覆蓋率高達75.3%,約2270萬公頃,人均4.34公頃,木材儲積量22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690億立方米,相當于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行政區(qū)劃 編輯本段
區(qū)劃
芬蘭最早有12個省份,1997年9月1日起,芬蘭實行新的行政區(qū)劃,分為六個?。╨??ni):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普蘭省(地圖里的拉皮省屬翻譯問題)和奧蘭自治區(qū);省下分為20區(qū)(Maakunta)。
6省下分為90個縣(kihlakunta/h?rad),縣僅是國民服務組織。而其基礎地方政府有416個,包括114鎮(zhèn)(kaupunki/st?der)、302鄉(xiāng)(kunta/kommuner)。
重要城市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市區(qū)面積448平方公里。大赫爾辛基面積1145平方公里,人口116.5萬(1984)。海岸線曲折,外有群島屏蔽。雖地處北緯60°,但因受海洋影響而氣候溫和,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6℃。市內建筑多用淺色花崗巖建成,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城中建有赫爾辛基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設施。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擁有20多萬人口的北歐最大的內陸城市,位于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180公里,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于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于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yōu)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yè)的發(fā)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紀發(fā)展成芬蘭最工業(yè)化的城市,由于新的城市計劃,以前的工業(yè)區(qū)又再次恢復活力,餐館,商店,運動減肥中心以及博物館都在這里建立起來。坦佩雷也是一個國際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這里有兩所大學和很多研究機構,是芬蘭南部的中心城市。
圖爾庫
芬蘭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業(yè)基地,圖爾庫-波里?。ㄎ鞣姨m?。┦置麏W布。位于國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亞灣畔,東距首都赫爾辛基170千米,為芬蘭舊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蘭首都)。市區(qū)面積24平方公里,包括郊區(qū)面積81平方公里。現(xiàn)為芬蘭西南部的區(qū)域中心。
國家象征 編輯本段
國名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Tasavalta)。簡稱芬蘭,國名的含義為湖沼之國。
國旗
芬蘭國旗名為“藍色十字”旗(芬蘭語: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為國家市民旗幟?!背书L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地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面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芬蘭以“千湖之國”著稱,西南臨波羅的海,旗上的藍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說象征藍天。藍色和白色國旗也象征著與芬蘭19世紀曾經是沙皇俄國的大公國。芬蘭國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關系。芬蘭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蓋著的國土。
另一種國旗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幟的藍色十字加上國徽(紅底黃獅),該旗幟為總統(tǒng)和軍隊用旗。芬蘭國旗是由埃羅·斯奈爾曼(EeroSnellman)和布魯諾·圖烏卡能(BrunoTuukkanen)設計的,今天使用的國徽和總統(tǒng)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歐羅夫·埃里克森(OlofEriksson)設計的。
國徽
芬蘭國徽
國花
芬蘭的國花是鈴蘭,象征著純潔和幸福。
人口民族 編輯本段
人口
芬蘭總人口553.9萬(2021年5月)。芬蘭族占93.4%,瑞典族占5.6%,還有少量薩米人。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7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東正教。
冬季戰(zhàn)爭后大約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戰(zhàn)爭賠款、失業(yè)問題以及對芬蘭保持獨立前景的不確定曾導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離開芬蘭。而到了1990年代“華約”解散,東歐巨變及蘇聯(lián)解體后,芬蘭又開始接收大批難民與移民。
民族
芬蘭人大部分是芬蘭族,其中芬蘭族占90.9%,瑞典族占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
政治政體 編輯本段
芬蘭議會
芬蘭實行共和制和“議會代表”民主體制,議會依照比例代表制原則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人民擁有政治權力并通過議會來行使。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采取一院制,由200名議員組成,每4年改選一次。
國會內包括一個議院及其200位議員。議員以四年為一任,經過直選及比例投票制選出。共和國總統(tǒng)每六年選舉一次,芬蘭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2006年1月至12月,芬蘭第二次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任職期間,在提升歐盟的國際地位、增強歐盟行動的連貫性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2011年6月,聯(lián)合黨、社民黨、左翼聯(lián)盟、綠色聯(lián)盟、瑞典族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
憲法
1919年7月17日頒布生效。憲法規(guī)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tǒng)共同行使;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tǒng)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tǒng)部分權力。
議會
芬蘭的政治體制以議會為主,雖然總統(tǒng)也有較大的權力(根據(jù)芬蘭憲法,總統(tǒng)有權解散議會,并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多數(shù)行政權力控制在由總理領導的內閣中,而總理由議會選出。內閣由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的部長、總理本人與一名大法官組成。
憲法規(guī)定,200人的一院制議會(芬蘭語:Eduskunta;瑞典語:Riksdag)是芬蘭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可以修改憲法,解散內閣或否決總統(tǒng)的決定;但議會無權改變司法決議。內閣或任意一名議員都可以提出立法動議。議員任期4年,按比例選出。
芬蘭的政治體制以議會為主,是一院制議會,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名議員組成,任期4年。主要職能是立法、監(jiān)督政府、監(jiān)督財政。本屆議會于2015年4月選舉產生,議長葆拉·里西科(PaulaRisikko,女,聯(lián)合黨,2018年2月就任)。
政府
2015年5月29日,由中間黨、芬蘭人黨、聯(lián)合黨組成的聯(lián)合政府正式宣誓就職。新政府共設14個內閣席位,中間黨主席尤哈·西比萊(JuhaSipil?)出任總理,芬蘭人黨主席蒂莫·索依尼(TimoSoini)任外長,聯(lián)合黨主席佩特利·奧爾波(PetteriOrpo)任財政部長。
2019年3月8日,芬蘭總理西比萊向總統(tǒng)尼尼斯托辭職。
司法
芬蘭司法體系分為一個負責民事以及刑事司法爭議的法庭,以及一個專門負責公眾與行政部分訴訟的特別法庭。芬蘭為大陸法系國家,法庭分為地方法院、地區(qū)上訴法院及最高法院。
芬蘭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jiān)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jiān)督總統(tǒng)、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guī)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tǒng)任命。最高法院院長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貝卡·威赫沃里(PekkaVihervuori),2012年就任;最高檢察長馬蒂·尼森寧(MattiNissinen),2010年就任;政府法律監(jiān)察官亞科·約恩卡(JaakkoJonkka),2007年就任。議會法律監(jiān)察官佩特里·耶斯基萊寧(PetriJaaskelainen),2010年就任。
政黨
芬蘭為多黨制。主要政黨有:
(1)芬蘭中間黨(CentrePartyofFinland):執(zhí)政黨。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為目標,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壟斷,主張保障農林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yè)和農業(yè)生產者的利益;對外主張實行積極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海地區(qū)國家的關系?,F(xiàn)有黨員十余萬人,現(xiàn)任議員48人。主席尤哈·西比萊(2012年當選,2018年連任)。
(2)民族聯(lián)合黨(TheNationalCoalitionParty):執(zhí)政黨。1918年成立。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期間為芬主要執(zhí)政黨。主要代表工商企業(yè)界利益,以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fā)展為基本目標?,F(xiàn)有黨員約4.1萬人,現(xiàn)任議員38人。主席佩特利·奧爾波(2016年當選)。
(3)芬蘭社會民主黨(TheFinnishSocialDemocraticParty):在野黨。1899年成立。對內主張政治、經濟民主,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fā)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xiàn)國際和平。現(xiàn)有黨員5.4萬人,現(xiàn)任議員35人。主席安蒂·林奈(AnttiRinne,2014年當選)。
(4)藍色未來黨(BlueReform):執(zhí)政黨。2017年由19名原芬蘭人黨議員脫黨成立。主張進行稅改,促進社會公平,維護中產階級利益。重視保護弱勢群體,反對盲目排外。重視國家安全和國際合作?,F(xiàn)任議員18人。主席薩姆波·特爾霍(SampoTerho,2017年當選)。
(5)正統(tǒng)芬蘭人黨(TheTrueFinns):在野黨。1995年成立。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yè)利益,鼓勵創(chuàng)新經濟。對外堅持民族主義和疑歐立場?,F(xiàn)有黨員近1萬人,現(xiàn)任議員17人。主席尤西·哈拉-阿霍(JussiHalla-aho,2017年當選)。
(6)綠色聯(lián)盟(TheGreenLeague):在野黨。1988年成立。主張保護環(huán)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和平與環(huán)?;顒印,F(xiàn)有黨員3800人,現(xiàn)任議員15人。主席唐科·阿爾托(ToukoAalto,2017年當選)。
(7)芬蘭左翼聯(lián)盟(TheFinnishLeftAlliance):在野黨。1990年成立。主張政府借貸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發(fā)展,保障社會福利,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對外主張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加強國防建設?,F(xiàn)任議員12人。主席麗·安德森(LiAndersson,女,2016年當選)。
(8)瑞典族人民黨(TheSwedishPeople'sParty):在野黨。1906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主張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現(xiàn)有黨員約3萬人,現(xiàn)任議員10人。主席安娜–瑪雅·亨里克松(Anna-MajaHenriksson,女,2016年當選)。
(9)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FinnishChristianDemocraticParty):在野黨。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主張實行對社會和生態(tài)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保障平等高效的社會福利。對外主張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歐洲,發(fā)展共同防務?,F(xiàn)任議員5人。主席薩麗·艾薩葉(SariEssayah,女,2015年當選)。
政要
紹利·尼尼斯托
總理:尤哈·西比萊:1961年生。工科碩士,中間黨人。2011年步入政壇,同年加入中間黨并當選全國議員,2012年出任中間黨主席。2015年4月率中間黨贏得議會大選,5月出任第44任政府總理。
議長:埃羅·海內盧奧馬,1955年7月4日出生,大學肄業(yè)。社民黨人。歷任芬總工會青年事務書記、主席,社民黨總書記、主席。2003年當選議員,曾任社民黨議會國防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和稅收委員會委員、歐洲社民黨主席團成員。2005至2007年任副總理兼財長。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2011年6月當選議長。愛好運動。已婚,有一子二女。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芬蘭的極光
由于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yè)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yè)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制,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qū),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jù)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增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xù)兩年萎縮。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裁大戰(zhàn)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增長滯緩,企業(yè)倒閉增加,失業(yè)上升。
2020年,芬蘭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期由此前的負6%上調至負4.5%,并預測2021年和2022年分別增長2.6%和1.7%。
2019年主要經濟指標 | |
國內生產總值 | 2409億歐元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4.36萬歐元 |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 0.9% |
貨幣名稱 | 歐元(Euro) |
工業(yè)
工業(yè)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fā)展,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yōu)榧夹g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yè)機械制造業(yè)為經濟支柱,并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yè)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農林業(yè)
林業(yè)發(fā)達,農畜產品自給有余。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shù)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yè)的勞動力為9.9萬,約占總勞力的4%。
服務業(yè)
芬蘭服務業(yè)包括商業(yè)、旅游、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yè)等。信息產業(yè)發(fā)達,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游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qū)、北部拉畢地區(qū)和奧蘭島等。
財政金融
2012年,芬政府財政收入615億歐元,支出662億歐元,赤字47億歐元。
對外貿易
2016年外貿總額約為1063億歐元,其中進口546億歐元,與上年持平,出口517億歐元,下降4%,外貿逆差29億歐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原油等。主要貿易對象:德國、俄羅斯、瑞典、荷蘭、中國等。
雙向投資
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荷蘭、美國和英國等國家。2015年,芬對外直接投資854億歐元,吸引外資742億歐元。
對外援助
2015年外援總額約12.9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2%。主要受援國為: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贊比亞、坦桑尼亞、尼泊爾、越南、尼加拉瓜、阿富汗、波黑、科索沃、蘇丹和巴勒斯坦地區(qū)。
著名公司
諾基亞集團(Nokia)成立于1865年,數(shù)字移動和固定網絡供應,早期從事造紙、化工、橡膠行業(yè),60年代進入電信市場,90年代主要生產移動和固定電信網絡設備及移動電話,發(fā)展迅速。2013年9月,諾基亞將旗下手機業(yè)務出售給微軟,并專注于網絡研發(fā)、設備及服務。2016年1月,諾基亞完成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兩家合并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設備供應商。
芬歐匯川集團(UPM-Kymmene)是世界第三大紙和紙制品生產商,具有百年歷史,在芬擁有93萬公頃森林,年平均消費林材24萬立方米。主要生產紙張紙漿、紙板和包裝薄膜。
斯托拉-恩索紙業(yè)集團(StoraEnso):由瑞典斯托拉紙業(yè)公司和芬蘭恩索紙業(yè)公司于1998年合并組建而成,是一家林、紙、包裝一體化集團,主要生產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和木材制品等。
富騰工程有限公司(Fortum):歐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由耐思特(NESTE)工程公司、IVO有限公司等組成。經營范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電力和熱能,工程建造、運營和維護,業(yè)務幾乎涉及所有能源領域。
文化宗教 編輯本段
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77.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東正教。其余包括了少部分基督教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羅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芬蘭有兩種官方語言:93%的人口所使用的芬蘭語和6%人口的母語瑞典語。
芬蘭的電影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最著名的要屬90年代初期拍攝的反應蘇芬邊界戰(zhàn)爭的電影《WinterWar》(冬戰(zhàn)),與中國在2006年合拍的《玉戰(zhàn)士》,戛納電影節(jié)評審團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的《沒有過去的男人》(TheManWithoutAPast),《CityUnplugged》(不插電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蘭著名導演IlkkaJ?rvi-Laturi拍攝,該片首映1993年,曾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多方獲獎,在《倫敦時報》及NYPOST《紐約郵報》的評選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題材影片之第二,僅隨《沉默的羔羊》之后。
其他還有:《不插電的城市》(CityUnplugged);《薄暮之光》(Laitakaupunginvalot);《幸福背后》(ShadesOfHappiness);《黑冰》(BlackIce)-芬蘭德國合拍,《冷鈔票》(pahamaa);《圣誕傳說》。
音樂
20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該國的黑暗死亡金屬勢力已經格外強大,已經有很多相當優(yōu)秀的地下死亡金屬樂隊。漸漸的一些樂隊在商業(y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Stratovarius,impalednazarene,Amorphis,childrenofbodom,Nightwish,Eternaltearsofsorrow一個個都登上了當?shù)刈畲蟮囊魳放判邪?,從此全世界的金屬樂迷把目光投向了芬蘭,著名的有Demigod,Abhorrence,Sentenced,Amorphis,ImpaledNazarene,Yxysma,Beherit,Sarcofagus等,芬蘭新生代屬樂隊Nightwish,HIM,Entwine,Charon,ToDieFor,69Eyes,Shamrain,Soulrelic組成的FinnishMetal大軍更是風靡全球。
當然,芬蘭人在做金屬音樂的同時并沒有放棄他們的傳統(tǒng)民樂,出現(xiàn)了一批以Moonsorrow,Ensiferum,Finntroll,Korpiklaani(前三者統(tǒng)稱維京三劍客)為代表的將傳統(tǒng)民樂,英雄傳說,極地風光,異教力量完美融合為一體的金屬樂隊。類似樂隊還有viikate,Tenhi(此為Darkwave),EternalTearsofSorrow,Calvarium等等。
圣誕老人
有人認為圣誕老人的家就在芬蘭境內的耳朵山。在1927年,芬蘭電臺的一個廣播節(jié)目宣稱,圣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lián)分界拉普蘭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圣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將長筒襪掛在壁爐旁,然后帶著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xiāng),圣誕老人晚上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圣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fā)到孩子們的長筒襪里。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不少國家均宣稱或被認為是圣誕老人的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格陵蘭。
習俗禁忌
千湖之國
芬蘭人進門脫鞋,不要問別人隱私,晚上8.9點之后別洗澡,還是做大聲音影響到別人,盡量別去酒吧,無論在哪兒,那么晚回家,開門關門的都讓人討厭。
第一次去別人家?guī)€禮物吧,芬蘭人不注重禮物多少錢,可以從國內買點紅茶(紅茶比較通用),之后不從國內帶,從當?shù)爻匈I瓶酒還是咖啡都行。
別的就給看他們的生活習慣了,吃飯不可以剩飯,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東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盤子里,也都給吃掉。是很客氣的事情。
重要節(jié)日
獨立紀念日:12月6日(1917年)
仲夏節(jié):2004年6月25日,芬蘭各地按照民間傳統(tǒng)習俗舉行仲夏節(jié)慶?;顒?。人們身穿民族服裝進行各種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表演,并點燃熊熊篝火,載歌載舞歡度仲夏之夜。
大學生戴帽節(jié):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南碼頭廣場,為廣場中央圓形噴池中的哈維斯·阿曼達少女青銅塑像舉行戴帽儀式。同時,在場的大學生戴上象征大學生的白帽子,暢飲已經準備好的香檳酒,祝賀他們自己的節(jié)日。
圣誕節(jié):芬蘭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盡管距離圣誕節(jié)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圣誕老人已早早來到首都赫爾辛基,參加傳統(tǒng)的圣誕節(jié)開燈儀式。當?shù)厝嘶b成小雪花、森林動物、白雪公主等,牽著來自北部地區(qū)的馴鹿,興高采烈地參加游行慶祝活動。
采摘節(jié):到野外采摘野漿果和野蘑菇,是領略芬蘭清純大自然的途徑之一。在其他國家,你可能需要繳費,并且有地區(qū)限制,但在芬蘭國家法規(guī)Everyman'sRights的保障下,可以隨意采摘。在芬蘭,有67%的人會以此作為夏季的活動項目。
軍事政策 編輯本段
總統(tǒng)為軍隊最高統(tǒng)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咨詢機構??偫碡撠燁I導民政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總司令負責軍事方面的國防活動?,F(xiàn)任總司令陸軍上將亞爾莫·林德伯格(JarmoLindberg)2014年8月上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12個月。常備武裝力量2.2萬人。
2010年3月11日,芬蘭政府公布防止恐怖主義戰(zhàn)略,以應對和消除恐怖主義威脅。這是芬蘭首次制定防止恐怖主義戰(zhàn)略。該戰(zhàn)略將預防恐怖主義作為遏制恐怖主義工作的重點。
芬蘭國防軍采用著征兵制,18歲以上的全部男性需服6個月至12個月的兵役。冷戰(zhàn)終結后,隨者軍事主義的變化和蘇聯(lián)政權崩解的影響,有些后備役軍人的員額被減少了。全部的軍隊在國防軍司令的指揮下進行作戰(zhàn),而國防軍司令只對總統(tǒng)負責。
芬蘭是唯一非北約成員國的歐盟國家卻與俄羅斯的領土接壤。然而,芬蘭的官方政策,是以35萬后備役部隊加上高機動性國防軍的地面強大武器裝備,達到足夠威懾敵方的軍事力量。另外,軍事戰(zhàn)略上利用森林密布的地形和眾多的湖泊,可以拖延侵略者的行動,來完成軍事部署。芬蘭國防軍由國防部長(目前是尤哈尼卡斯凱亞拉)指揮,而國防部長直接隸屬于共和國總統(tǒng)。除了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員外,軍事部門分為芬蘭陸軍(Maavoimat)、芬蘭海軍(Merivoimat)和芬蘭空軍(Ilmavoimat)。邊防部隊(Rajavartiolaitos)(包括海岸警衛(wèi)隊)是屬于內政部管轄,但有事時會有部分編入作為國防軍。
軍費軍力
2003年國防預算為20.06億歐元,占政府預算的5.4%。
常備武裝力量4.15萬人,其中陸軍2.73萬人;海軍3000人,艦艇總噸位1.3萬噸;空軍4500人,主戰(zhàn)飛機為F-18C。
戰(zhàn)爭歷史
冬季戰(zhàn)爭(也稱為蘇芬戰(zhàn)爭、蘇芬冬季戰(zhàn)爭、蘇芬冬戰(zhàn)),于1939年11月30日爆發(fā),也就是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三個月。當時蘇聯(lián)軍隊入侵芬蘭,同時蘇聯(lián)于同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被國聯(lián)開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zhàn)斗,但由于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芬蘭將10%的國土割讓給蘇聯(lián)。
社會民生 編輯本段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業(yè)發(fā)達,以鐵路和公路為主。
中國與芬蘭之間航線由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經營,北京、上海、香港至赫爾辛基每日均有航班對飛,其中北京、上海至赫爾辛基航班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其實行代碼共享,重慶(每周四班)和西安(三月至十月,每周三班)至赫爾辛基有航班對飛。
赫爾辛基—萬塔國際機場是芬蘭最繁忙、最重要的現(xiàn)代化空港,每天大約有120架國際航班抵達,它距離赫爾辛基市中心有19公里,開車約需30分鐘。往返機場與赫爾辛基市區(qū),可以乘坐芬蘭航空公司自營的機場巴士(票價約6歐元)或者市中心火車站的615路公交車(票價約4歐元)。乘坐出租汽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大約需要35歐元至40歐元。
火車:芬蘭主要大城市之間都有列車線路,包括北部的拉普蘭地區(qū)。首都地區(qū)擁有優(yōu)良的本地通勤火車網絡。此外,赫爾辛基每天都有開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火車。
公交及長途車:赫爾辛基的公交網方便快捷、覆蓋面廣,可抵達芬蘭各地。同時,來自芬蘭境內各個地區(qū)的長途巴士都抵達市中心公交車站(Matkahuolto),發(fā)往大城市約每小時出發(fā)一輛巴士。中心公交車站位于康比(Kamppi)中心。
文教體育
教育事業(yè)發(fā)達。實行9年一貫制免費、義務教育。各類學校4300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90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yè)余學校的在校生)。著名高等學校有赫爾辛基大學、阿爾托大學、坦佩雷大學等。全國有圖書館840家,人均借閱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
芬蘭是一個崇尚體育的民族,熱愛體育是芬蘭人的傳統(tǒng)。
在芬蘭,國家教育部、芬蘭大眾體育協(xié)會和部分全國性體育協(xié)會每4年就會聯(lián)合實施一次大規(guī)模的《芬蘭成年人身體活動全國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了解芬蘭人在休閑時間參與體育運動的情況,以及他們進行體育活動時服務的需求和實施狀況。根據(jù)得到的反饋來調整措施,普及大眾體育活動,提高國民身體素質。
在芬蘭的每個城市都設有體育司,它的任務是提供體育活動設施及戶外娛樂場所,提供有關這些服務的信息資料,促進體育活動的開展,支持當?shù)鼐用窠M織的體育活動,通過體育活動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赫爾辛基和芬蘭的其他城市,體育司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和體育活動,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免費的或僅需支付很少的入場費。有調查顯示,在芬蘭成人中,有近一半每周至少進行四次體育鍛煉。而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九成以上在平日生活里從事著體育鍛煉。在僅有著500多萬的人口里,存在著7000多個大大小小的體育俱樂部,這些俱樂部為芬蘭人的體育鍛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新聞出版
全國共有報紙200余種,雜志和期刊3000余種。主要報刊有《赫爾辛基新聞》、《晚間新聞》、《晨報》、《圖爾庫新聞》等。
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1915年成立,屬半官方性質,同世界主要通訊社均有業(yè)務聯(lián)系。外國在芬的通訊分社有15家。
芬蘭廣播公司(YLE):1926年成立,1934年改為國營。對外用芬蘭語、瑞典語、英語、德語和法語廣播。1958年正式開播電視。
SISU精神
SISU精神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很難直接譯成別的文字,但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逆境。SISU一詞也被芬蘭人用于命名其它東西,如芬蘭本土汽車品牌西蘇和芬蘭一艘名為SISU號的大型破冰船。
據(jù)說,過去的芬蘭十分窮困,天然資源比不上鄰國,造就獨特的文化。由于沒有太多資源可供出口,故只有“將灰質轉化成GDP”,突顯優(yōu)秀人才的可貴,教育成為芬蘭社會重要的一環(huán)
人民生活
2005年,勞動力人均收入為2.1萬歐元。2005年,全國擁有醫(yī)生17101人,每千人擁有3.2名醫(yī)生;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62輛、電話407部、移動電話1025部;人均住房面積37.5平方米。
外交政策 編輯本段
戰(zhàn)后長期奉行同蘇聯(lián)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沖突、同各國發(fā)展友好關系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戰(zhàn)結束、蘇聯(lián)解體后,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fā)展同歐盟的關系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xù)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系,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芬已正式承認183個國家,與165個國家有外交關系(截至2004年)。
國際立場
關于世界形勢:認為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9·11”事件后,世界安全形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民族矛盾、地區(qū)沖突、恐怖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構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脅。主張通過國際合作和發(fā)揮聯(lián)合國的核心作用應對上述挑戰(zhàn)。
關于全球化進程:認為全球化既有積極也有消極一面。全球化帶來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加了各國間的依賴度,并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時造成了貧富差距拉大和地區(qū)性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同坦桑尼亞等國共同提出“赫爾辛基進程”,目的是建立一個討論全球化問題的論壇,通過對話與合作就正確引導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體建議。
關于歐洲形勢:認為歐洲不存在大戰(zhàn)危險,但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對歐洲安全的影響日益深遠。認為歐盟和北約是歐安機制的主要決定因素。北約東擴的政治意義大于其軍事意義。北約正向政治組織的方向發(fā)展,但將保留集體防御組織的性質。歐盟東擴強化了歐洲整體穩(wěn)定。支持歐盟發(fā)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對因此損害跨大西洋合作關系。支持歐盟立憲,強調保護小國利益和保持歐盟各機構權力的平衡,不贊成設歐盟常任主席。
關于聯(lián)合國作用及其改革:認為聯(lián)合國及其安理會是維護世界和平、實踐國際法的主要機制,主張加強聯(lián)合國的作用,維護聯(lián)合國的權威,反對單邊主義。認為聯(lián)合國改革勢在必行,支持擴大安理會。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維持和平活動,主張所有地區(qū)性組織在解決沖突和危機中應與聯(lián)合國密切合作。
關于反恐斗爭:支持并參與國際反恐斗爭,同時主張重視貧困和發(fā)展問題,從源頭上防止恐怖主義。認為反恐過程中不應搞單邊主義、制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對立。單憑軍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義,應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并充分發(fā)揮聯(lián)合國的核心作用。
關于伊拉克問題:強調聯(lián)合國在向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戰(zhàn)后維和以及重建工作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主張國際社會應積極合作,共同參與維和行動。芬明確表示愿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前提下派遣維和人員赴伊。2004年通過世界銀行和聯(lián)合國重建與發(fā)展基金向伊提供約500萬歐元的資助。
對外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50年1月13日,芬蘭承認新中國,同年10月28日與中國建交。1951年春,兩國互派使節(jié),我駐丹麥公使耿飚兼任駐芬公使。1954年,兩國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建交60多年來,中芬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取得顯著成果。
中芬經濟互補性較強。1980年,芬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2004-2008年芬蘭連續(xù)五年成為中國在北歐的最大貿易伙伴。據(jù)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2年雙邊貿易額112.8億美元,同比增長0.8%。2013年1—8月,中芬貿易額64.5億美元,同比下降19.8%。
2017年4月,應芬蘭共和國總統(tǒng)紹利·尼尼斯托的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4月4日至6日對芬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習主席同尼尼斯托總統(tǒng)舉行會談,分別同西比萊總理、洛赫拉議長舉行會見。兩國領導人回顧了中芬自1950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的長足發(fā)展和長久友誼。雙方一致認為,中芬關系與時俱進、富有活力,確認共同建立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強政治互信,不斷擴大和深化合作,造福兩國人民。訪問期間共同發(fā)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共和國關于建立和推進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
2019年1月13-16日,芬蘭總統(tǒng)尼尼斯托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同意深化兩國在政治和經濟聯(lián)系、可持續(xù)增長、互聯(lián)互通和社會平等重要領域的務實合作。為此,雙方同意制訂《關于推進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工作計劃(2019-2023)》。
與歐盟關系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歐國家中率先加入歐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實施<<申根協(xié)定>>。芬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約占芬外貿總額的56%,對外投資近一半面向歐盟國家。主張歐盟成為一個政府間合作機構,支持并參加歐盟統(tǒng)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歐盟東擴和實現(xiàn)經貿聯(lián)盟。芬于1997年向歐盟提出北部地區(qū)政策倡議,主張歐盟加強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北部地區(qū)的合作,促進經濟發(fā)展和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該計劃2000年獲得通過。2004年,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歐盟對外關系委員彭定康及貿易委員拉米分別訪芬。
與俄羅斯關系
1992年1月,芬同俄羅斯簽署《芬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同時宣布廢除《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芬認為歐洲共同價值觀、民主觀、人權觀已成為芬俄關系的基礎,積極支持并呼吁國際社會支援俄的民主改革進程,推動發(fā)展歐俄關系。芬俄關系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環(huán)保、核安全、海運安全等領域。俄是芬第三大貿易伙伴。2004年,芬總統(tǒng)、總理、外長、外貿部長分別訪俄,俄總理弗拉德科夫訪芬。
與周邊國關系
同北歐國家的傳統(tǒng)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張歐盟北歐成員國應在涉及到北歐的重大問題上協(xié)調立場,以維護北歐國家的利益,同時進一步深化北歐國家在能源、環(huán)保、軍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國建立了在歐盟首腦會前磋商的機制。2004年,芬承辦“歐盟擴大后的北部地區(qū)合作大會”,芬總理出席波海國家理事會第五屆首腦會議。芬總理訪問丹麥,芬議長和外長分別訪問瑞典,瑞典首相佩爾松、挪威首相邦德維克、愛沙尼亞總理帕茨分別訪芬。
與美國關系
芬重視同美國的關系,認為美在歐洲仍發(fā)揮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芬先后從美購買64架F-18型戰(zhàn)斗機及配套防護。2004年,芬總統(tǒng)、外長、國防部長和外貿部長分別訪美,芬議長率北歐及波海地區(qū)國家議長代表團訪美。芬主張加強與北約合作,但其不準備加入北約。1992年6月,芬成為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NACC)的觀察員,1994年5月與北約簽署“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框架協(xié)議。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應部隊赴挪威參加北約聯(lián)合軍事演習。同年11月在布魯塞爾正式設立駐北約代表處。2004年,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訪芬,芬總統(tǒng)出席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委員會首腦會議。
與發(fā)展中國家關系
芬重視對發(fā)展中國家關系。認為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并未減少,貧困正在增加。工業(yè)國家應重視發(fā)展問題。積極支持南北對話,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004年,芬總統(tǒng)訪問尼加拉瓜,芬外長訪問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芬外貿部長訪問越南、泰國、烏克蘭等正在發(fā)展的國家。巴基斯坦總統(tǒng)穆沙拉夫訪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對外發(fā)展援助資金,首次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7%。
加入北約
2022年5月15日,芬蘭總統(tǒng)尼尼斯托和總理馬林舉行聯(lián)合記者會宣布,芬蘭政府當天正式決定向北約提出加入申請。經議會討論同意后,芬蘭加入北約的意向聲明將在下周提交北約。5月17日(當?shù)貢r間),芬蘭議會同意該國申請加入北約。5月18日報道,芬蘭在北約總部遞交申請信,正式申請加入北約。8月3日(當?shù)貢r間),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同意芬蘭加入北約的申請。北約7月5日簽署了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議定書。按照程序,北約成員國將各自按程序對議定書予以審批。美國眾議院已于7月18日通過了一項支持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決議,待參議院8月3日通過后,再由拜登政府向北約提交批準文件。
旅游綜述 編輯本段
芬蘭位于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芬蘭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多成就卓著的藝術家:偉大的音樂家西貝柳斯以他特有的才華開創(chuàng)了民族音樂的新紀元,被譽為芬蘭民族音樂之父;語言學家倫洛特搜集編撰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偉大的史詩之一;著名建筑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以實用功能性主義的浪漫風格設計建造的建筑為芬蘭留下了眾多凝固的藝術珍品。
芬蘭堡
芬 蘭 大 學 生 戴 帽 節(jié)
“芬蘭堡”要塞是芬蘭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現(xiàn)已成為赫爾辛基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夏季,輪渡頻繁地來往于該島和南碼頭之間,從市中心南碼頭坐擺渡僅需用5分鐘,人們常到這里游泳、釣魚、野餐和進行日光浴。夏季時分,這里不僅有戲劇演出,還舉辦展覽和音樂會等各種文化活動。
塞烏拉島上的露天博物館有18世紀的莊園,農舍、作坊、小店、教堂、浴室、磨坊等都是從各地趕來的。
羅瓦涅米
芬蘭人迎接圣誕節(jié)
圣誕老人村位于羅瓦涅米以北8公里處的北極圈上。每年源源不斷的游客從世界各地涌向這里,以一睹圣誕老人的風采為快。在圣誕老人村的禮品店里。港客可以買到帶有芬蘭特點。設計精美的禮品,饋贈親朋好友。還可以得到一張跨越北極圈的證書。
古堡遺址
奧蘭群島(Alandislands)是芬蘭惟一的一個自治省,位于芬蘭的西南沿海,由6500個小島組成,島上居民2.5萬人,大多以瑞典語為母語,奧蘭島的首府是瑪麗港(Mairenhamn),是群島上惟一的一座城市。
瑪麗港
芬蘭
星羅棋布的小島,巨大的礁石,野花燦爛的谷地和茂密的森林使這個群島別具神采。奧蘭島的風光與芬蘭內地截然不同,島上眾多的古跡有中世紀的城堡,教堂,還有博馬松德海上要塞,1854年,由于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爆發(fā),建造要塞這一龐大計劃擱淺,剛剛建成一半的要塞遭到了英法聯(lián)軍來自海上和陸地的兩面夾攻,英法聯(lián)軍奪取要塞后將它炸毀。
奧蘭島夏季氣候宜人,在島上,游人可以租到自行車,并同時獲得一份地圖及指南,沿途有許多營地,度假別野和民宿可供歇息,島上還有一個36洞的高爾夫球場,除打高爾夫球外,游客還可以在海邊垂釣,乘船在海上游覽打獵。
年度活動6月仲夏節(jié)活動夏季集市7月爵士音樂節(jié)海洋節(jié)8月瑪麗港藝術之夜10月文化節(jié)奧蘭島馬拉松賽12月圣誕集市。
世界最大基督教木制教堂---建于1847年凱里邁基教堂。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芬蘭共有6處世界遺產,其中1處自然遺產,為克瓦爾肯群島;5處為文化遺產,分別為佩泰耶韋西古教堂、薩馬拉赫登邁基德銅器時代墓地、勞馬古城、韋爾拉磨木和紙板廠、芬蘭堡。
世界排名 編輯本段
2020年9月2日,入選2020年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shù)排名,位居第7名。
2021年2月,位列2021年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shù)第8位。
國際信息 編輯本段
2021年10月14日,第76屆聯(lián)合國大會選舉芬蘭連任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18個成員的任期將于2022年1月1日開始,為期3年。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