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鷸
大杓鷸(學(xué)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別名紅腰杓大杓鷸、老油瓶是一種大型涉禽,屬于狙擊手屬。體長53–66厘米,是最大的大杓鷸,體重390-1350克,雄性成鳥平均比雌性成鳥輕110克。雄性成鳥有黑色的眼睛和向下彎曲的長嘴,呈深棕灰色。上體深褐色,羽緣白褐色。腿長,腳藍灰色。兩性相似。
大杓鷸在俄羅斯繁殖,東至堪察加半島,南至濱海邊疆區(qū)和蒙古東北部。他們大多數(shù)在澳大利亞過冬,其余的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新西蘭過冬。繁殖棲息地通常是開放的苔蘚、中位沼澤、苔蘚地衣沼澤、潮濕的草地和小湖邊。非繁殖棲息地包括河口、樹林沼澤、鹽沼、潮間帶泥灘、沙灘等沿海地區(qū)。它是一種雜食性鳥類,有益于農(nóng)業(yè)和林業(yè)。
2000年,大杓鷸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上市。2015年《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上市(CMSI。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上市.1,等級為瀕危(EN)2021年,大杓鷸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大杓鷸體長53–66厘米,是最大的大杓鷸,翼展110厘米,體重390磅-1350克,雄性成鳥平均比雌性成鳥輕110克。雄性成鳥的眼睛是灰色的,先有藍灰色的眼睛,后有黑色的眼睛;喙長且向下彎曲,呈深棕灰色,雌鳥的喙是涉禽中最長的,約為18.4厘米;下頜骨的底部是粉紅色的。上體深褐色,羽緣白褐色。頸部、胸部為白色至黃白色,有長羽緣,胸部有深棕色細條紋。背部、翅膀、臀部、尾巴是棕色的,帶有深棕色條紋。初級飛羽有深褐色的外稃和灰褐色的內(nèi)稃,內(nèi)稃上有鋸齒狀的白色橫向斑點;第一、第二根初級飛羽是干的和白色的,頂端是淺棕色的,從4-從5片開始,外側(cè)有白色的橫斑,內(nèi)側(cè)越明顯。上尾的羽緣寬而呈紅褐色,下尾呈灰白色。腿長,腳藍灰色。兩性都差不多幼鳥的上半身有較寬的白邊,下半身有較細的條紋。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大杓鷸在俄羅斯繁殖,東至堪察加半島,南至濱海邊疆區(qū)和蒙古東北部。約75%其中10的大杓鷸在澳大利亞越冬,其余的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新西蘭過冬。在中國,一些大杓鷸在東北繁殖,一些在臺灣省越冬。
棲息環(huán)境:在繁殖季節(jié),大杓鷸主要生活在開闊的苔蘚中、中位沼澤、苔蘚地衣沼澤、潮濕的草地和小湖邊。在非繁殖季節(jié),大鯢主要棲息在河口、樹林沼澤、鹽沼、潮間帶泥灘、海灘等沿海地區(qū),尤其是有大量海藻的草原、紅樹林附近的鹽沼或海灘。
生活習(xí)性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大杓鷸是一種雜食性鳥類。在繁殖區(qū),它們主要捕食甲蟲和蒼蠅幼蟲等昆蟲以及甲殼類動物。在秋季遷徙期間,它們也吃漿果等植物性食物。在非繁殖區(qū),它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優(yōu)先選擇螃蟹和小型軟體動物,以及其他甲殼類動物、蠕形動物為食。是農(nóng)林益鳥。大杓鷸捕食時,喙向下挖掘或啄地面,通過視覺或觸覺尋找獵物,喜歡在沉積物較軟的潮間帶泥灘捕食。細嚼慢咽。吃大型獵物時,要一塊一塊吞下,有時還要把獵物洗干凈。鳥喙長度的不同導(dǎo)致了雌雄鳥捕食能力的差異通常,雌性獨自覓食并保護覓食區(qū);雄性成群捕食,有時多達100只。大杓鷸傾向于選擇在有水的棲息地覓食,甚至對覓食點表現(xiàn)出較高的忠誠度,在覓食時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專一性。例如,螃蟹是韓國唯一的食物 董娜南部河口濕地遷移站;在英國泰馬河(Tamar)螃蟹是它的主要食物??赡苁且驗榇箬贱柕泥购荛L,可以以埋得更深的螃蟹為食,并且有能力處理更大的螃蟹。
節(jié)律行為:大杓鷸是候鳥,經(jīng)常成群遷徙。秋季遷徙通常是從6月到11月,沿著千島群島、庫頁島、烏蘇里蘭、韓國、日本、菲律賓部分地區(qū)、東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沿海岸遷徙,一般在11月抵達澳大利亞南部。春季遷徙通常發(fā)生在3月中旬至6月初,但澳大利亞東海岸種群的北移時間更早,通常為2月至4月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大杓鷸在遷徙過程中似乎繞開了東海岸,更多的雌性大杓鷸可能會遷徙到南極洲。在中國,大杓鷸通常在4月到達東北繁殖地,并在9月下旬前往南方遷徙。
社群行為:大杓鷸經(jīng)常在夜間或休息時成群聚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
警戒行為:大杓鷸膽小行動緩慢且安靜如果有人靠近,他會立即離開。
鳴唱行為:大杓鷸聽起來像白腰大杓鷸(拉丁名Numenius arquata),但更平、更深、更長,似“hoo ii nn”遷移時,發(fā)出更多的音調(diào);在飛行中,歌聲比白腰大杓鷸更有力更刺耳;活動時或驚嚇起飛時個體間的接觸經(jīng)常傳出“會兒-會兒”的聲音。
其它行為:大杓鷸飛行時,翅膀鼓動得很慢,但飛行速度很快。成群飛行時,它們經(jīng)常排成一行“V”字形,落地時經(jīng)常滑翔。它的活動是不斷地抬頭和伸長脖子,長時間站在一個地方。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大杓鷸的繁殖期是4-7月。在4月中下旬,它們被配對并飛行求偶。筑巢時間從5月初到6月下旬,通常在2-3對小群落在沼澤的小土堆上筑巢,通??拷吧鷿{果生長的地區(qū)鳥巢相對簡單,周圍是干草,底部用干草和樹枝做內(nèi)襯。巢內(nèi)平均有4枚卵,卵呈梨形橄欖褐色或橄欖綠色、帶有褐色或綠褐色斑點的雞蛋大小為66-72.2毫米×45.6-48.1毫米。它的潛伏期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什丘奇 山脈約為12天。大杓鷸的成熟時間比大多數(shù)濱鳥長,可能是3-4歲才開始繁殖。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
在菲律賓,1992年有457只大杓鷸,1993年有75只。在中國,1992年有64個,1993年有10個。在澳大利亞,大杓鷸的數(shù)量一直在穩(wěn)步下降,從1992年到2008年,莫頓灣的數(shù)量增加了2.4%的速度下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塔斯馬尼亞州減少了65%以上;1983年至2007年間,澳大利亞的49處遺址數(shù)量減少了40%西北部的人口也減少了。此外,韓國和日本的人口新萬金從2006年到2008年減少了32.6%約1800只)。
2006年,國際濕地組織(Wetland International)據(jù)估計,全球大杓鷸的數(shù)量為3.80,0002015年,全球數(shù)量預(yù)計約為3.2萬個,其中澳大利亞有2個.8萬只。2016年,大杓鷸的數(shù)量預(yù)計會減少。
致危因素
黃海中途停留的損失被認為是東亞-黃海棲息地的喪失可能是大杓鷸面臨的主要威脅,因為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大杓鷸數(shù)量下降了。從1964年到2014年,黃海潮間帶生境的損失率估計高達65%每年的棲息地喪失率可能超過1%由于黃海周圍的人口不斷增長,預(yù)計棲息地的喪失將持續(xù)下去。此外,大鯢的筑巢和覓食地點受到干擾,韓國遷徙的中途停留點受到污染,導(dǎo)致食物供應(yīng)減少,這可能威脅到大鯢的生存。
保護級別
1981年,大杓鷸被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xié)定》名單。
1988年,大杓鷸在《中澳候鳥保護協(xié)定》上市。
2000年,大杓鷸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上市(第133項)
2020年,大杓鷸鳥在《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上市(CMSI。
2016年,大杓鷸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上市.1,等級為瀕危(EN)
2021年,大杓鷸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被評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xué)等領(lǐng)域),建議您咨詢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I(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