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詞條    生物動物   

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拉丁學名:Psittacula eupatria ),又名亞歷山大鸚鵡,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鸚鵡之一,包括五個亞種。亞歷山大鸚鵡身長56-62厘米,重約260克。它的身體是綠色的,臉頰和脖子是灰色的,雄鳥的脖子上有一根窄窄的灰藍色條紋羽毛,還有一根黑色的羽毛沿著蠟膜一直延伸到眼睛;它的腹部是黃綠色的,它的外翼有一根紫色的羽毛;它的中央尾羽是綠色的,頂部是藍綠色的,頂部是黃色的;尾巴內(nèi)側呈黃色;它有一個巨大的紅色喙,頂端是黃色的;虹膜呈黃白色。雌鳥頸部沒有黑色和粉紅色的環(huán)羽,體毛為深色,中尾羽平均長度比雄鳥短。幼鳥在外表上與雌鳥相似,沒有紫色的外翼羽毛。

亞歷山大鸚鵡主要生活在亞洲,分布在阿富汗等中亞國家;東亞國家如中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它棲息在各種潮濕和干燥的森林中、耕地、生活在海拔900米以下的紅樹林和種植園。

2016年,亞歷山大鸚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保護級別為近危(NT)2019年,該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2021年,該物種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目錄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亞歷山大鸚鵡是一種大型鸚鵡,體長56-62厘米,重約260克。它的身體是綠色的,臉頰和脖子是灰色的,雄鳥的脖子上有一根窄窄的灰藍色條紋羽毛,還有一根黑色的羽毛沿著蠟膜一直延伸到眼睛;它的腹部是黃綠色的,它的外翼有一根紫色的羽毛;它的中央尾羽是綠色的,頂部是藍綠色的,頂部是黃色的;尾巴內(nèi)側呈黃色;它有一個巨大的黃色尖喙;虹膜呈黃白色。雌鳥頸部沒有黑色和粉紅色的環(huán)羽,體毛為深色,中尾羽平均長度比雄鳥短。幼鳥在外表上與雌鳥相似,沒有紫色的外翼羽毛。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亞歷山大鸚鵡主要生活在亞洲。分布在阿富汗等中亞國家;東亞國家如中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泰國、越南、緬甸和老撾;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

棲息環(huán)境:亞歷山大鸚鵡棲息在各種潮濕和干燥的森林中、耕地、紅樹林和種植園,生活在海拔900米以下,但在旁遮普(Punjab)高達約1600米。在柬埔寨,這一物種將棲息于低地河邊森林,其中大部分海拔低于300米。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節(jié)律行為:亞歷山大鸚鵡是一種群居鳥類,白天棲息,晚上出來活動這是一種罕見的留鳥。它們在黃昏時聚集在一起,晚上棲息在樹木的共同棲息地,黎明時離開同一個棲息地可以使用幾十年。

亞歷山大鸚鵡亞歷山大鸚鵡

覓食行為:野生亞歷山大鸚鵡使用野生和人工培育的種子、花、谷物、水果和蔬菜為食。在孟加拉國,這一物種主要以水果的種子和花蕾為食,更喜歡孟加拉杏仁。食料樹有16種,這種天天吃紫菜、長葉紫菜、鐘形雞血藤、串珠相思、合歡和薩摩亞合歡經(jīng)常食用(一周2-4次)黃粱木、假黃楊、苦楝樹、柚木、合歡和圓柏很少食用、銀合歡和番石榴。在伊朗,亞歷山大鸚鵡的食物主要是松樹、懸鈴木、紫蘇、長圓柏、柿子和梨的種子成分。在意大利,這個物種會吃很多柿子。

社群行為:野生亞歷山大鸚鵡一般生活在小社區(qū),但在晚上、食物豐富的地方或公共棲息地形成更大的社區(qū)。

生長繁殖:亞歷山大鸚鵡在8-尋找可以在九月筑巢的樹木,通常在樹洞中筑巢,很少在墻壁的裂縫和洞內(nèi)筑巢。在土耳其,最常用于筑巢的植物是懸鈴木、松樹和樸樹。這個物種所使用的洞穴是相對紅領綠鸚鵡(鸚鵡 克拉梅里)高,他們可以一起使用棲息地。野生亞歷山大鸚鵡通常在11月至次年4月繁殖,雌性每窩產(chǎn)3只鳥-4個蛋,孵化期19-21天,大概50天,雛鳥長滿羽毛,隨父母外出。在繁殖期,該物種在10:00-17:30只之間定期喂食雛鳥,每10只喂食雌雄鳥-35分鐘喂一次。在晚上,只有雌性哺育幼鳥,而雄性則與其他個體生活在一起。幼鳥在3-在4個月大之前,我會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亞歷山大鸚鵡大約3歲時達到性成熟,人工飼養(yǎng)的亞歷山大鸚鵡的平均壽命約為20歲-30年來,沒有關于野生亞歷山大鸚鵡壽命的數(shù)據(jù)。

物種危害 編輯本段

1、亞歷山大鸚鵡無論是在原產(chǎn)地還是在引種地,都會對種植業(yè)造成威脅,尤其是果園。在一些地區(qū),這種物種被認為對鳥類有害,如在巴基斯坦的農(nóng)業(yè)區(qū),其70的食物被吃掉%是農(nóng)作物。

2、亞歷山大鸚鵡有成為入侵物種的危險,它可能會與本地洞穴鳥類爭奪巢穴。物種分布模型預測,該物種不存在的大部分地區(qū)存在較高的入侵風險,從而表明進一步入侵和擴張的潛在風險較高。

3、大型亞歷山大鸚鵡的聲音可能會對人類生活產(chǎn)生影響。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

雖然亞歷山大鸚鵡在一些地區(qū)仍然很常見,但該物種的數(shù)量正在以適中的速度下降。亞歷山大鸚鵡盛產(chǎn)于老撾的低地平原;在古吉拉特邦,這一數(shù)字有所增加;在泰國,它作為一個只有少量個體的小社區(qū)而存在;孟加拉國達卡有兩個小社區(qū),人數(shù)不多;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和柬埔寨(北部和東北部在當?shù)爻霈F(xiàn),但從不成群出現(xiàn),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則已滅絕東南部唯一已知的物種棲息地可能已被籠中鳥占據(jù)),其數(shù)量罕見。亞歷山大鸚鵡的全球數(shù)量尚未量化,但在其棲息地的這一物種的數(shù)量是可變的。

自20世紀末以來,亞歷山大鸚鵡一直是歐洲非常受歡迎的寵物、在中東部分地區(qū)和遠東國家,如日本和中國,已經(jīng)建立了外來人口。在不斷引進的過程中,這一物種大大增加了生態(tài)位,進入了更寒冷的氣候區(qū)域。通常,該物種的所有已知棲息地都靠近人類居住地,這可能表明它們大多數(shù)是由逃脫的籠子或寵物鳥形成的群落。

致危因素

1、亞歷山大鸚鵡是籠中鳥中最受歡迎的物種之一,因此被大量捕捉并作為寵物交易人類捕捉成年鳥類是對其種群的主要威脅。野生亞歷山大鸚鵡在泰國幾乎絕跡,但其幼鳥仍出現(xiàn)在曼谷鳥市的非法交易中;這個原因也威脅著巴基斯坦和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亞歷山大鸚鵡。

2、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在柬埔寨和老撾,低地森林的退化和喪失將進一步影響亞歷山大鸚鵡的數(shù)量。

保護級別

2016年,亞歷山大鸚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保護級別為近危(NT)2019年,該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Ⅱ。2021年,該物種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銀喉長尾山雀    下一篇 大馬哈魚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精品国精品国产久自在,亚洲色欧在线影院,国产av日产亚洲,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