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生物動物   

駝背鱸

駝背鱸(拉丁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俗稱老鼠斑、鳀魚是駝背魚屬唯一已知的魚類,是一種高級海洋經濟食用魚。它的體長可達70厘米,體重約為3.5千克。整體造型側面扁平,背部凸起,呈駝背狀。成魚頭、鰭上有黑點,兩側有大塊棕色斑塊;黑斑分布在幼魚雪白的身體上。成魚一般為淺綠色和褐色,幼魚一般為玉白色。

駝背鱸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非洲的低緯度地區(qū)、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等熱海均有分布,中國則分布在東海、南海海域。駝背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區(qū)和近海海岸,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認定(IUCN)列入紅色名錄的易危物種在2018年被IUCN認定為數(shù)據(jù)不足。

駝背鱸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它的形狀特殊,體表和鰭可以從玉白色變成棕色,因此可以作為觀賞魚;其肉質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但由于生長緩慢,成活率低,人工養(yǎng)殖困難,市場價格也高。

目錄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整體形態(tài):整條魚呈淺綠色和褐色,有一個頭部、魚體和鰭上有間隔很寬的圓形黑斑,魚體和中鰭會布滿較大的黑斑,幼魚身上的黑斑比成魚身上的少。駝背鱸體重約3.5公斤,魚的長度可達70厘米。

駝背鱸駝背鱸

局部形態(tài):駝背鱸的側面平坦,后腦勺輪廓明顯凹陷,在頸后部急劇上升,并到達背鰭的起點。魚體的高度小于長度,約等于魚頭的長度??羟蔼M窄,眼徑長度占頭長的11.9%~16.4%背鰭有10根硬刺和17~19條軟條鰭從鰓蓋開始,后棘最長;臀鰭有3根硬棘和910根棘;胸鰭圓形,有17~18條軟帶,中間最長;腹鰭有1個硬脊和5個軟條;尾鰭圓形,有15~17條軟條。其鱗片光滑,側線鱗片為110~125片。

解剖形態(tài):前鰓蓋細鋸齒,微彎成角變大,下緣光滑。鰓蓋骨上下棘不發(fā)達,埋于皮下,中棘不明顯,中棘更接近下棘。后鼻孔比前鼻孔大,呈新月形,有一條垂直的縫。上頜骨延伸到眼睛的后邊緣,發(fā)育良好。

犁骨上有三角形細尖齒,腭骨上有帶狀尖齒,舌上無齒。鰓耙短,兩端退化,上緣811條,下緣1317條自由端的鰓耙是向前伸出的簇狀刺。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駝背鱸分布在西太平洋從日本南部到帕勞群島、關島、新喀里多尼亞和昆士蘭南部(澳大利亞)在東印度洋,從尼科巴群島到西澳大利亞的布魯姆。

中國分布:駝背鱸在中國南海分布廣泛。

棲息環(huán)境:駝背鱸的主要棲息地是郁郁蔥蔥的珊瑚礁和沿海地區(qū),它經常出現(xiàn)在潮汐池里年幼的鱸魚喜歡生活在近海、瀉湖、在邊緣礁海藻中,成魚喜歡生活在深水中,出現(xiàn)在10~40米的深度。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方式:駝背鱸魚很兇猛,有地盤性和肉食性,大約80條%一些食物是小魚,其余的主要是無脊椎甲殼類動物。駝背鱸有一個可延伸的斜口、它的長顎和牙齒以及緩慢的移動速度決定了它擅長隱藏在珊瑚和巖石中,伏擊路過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

行動方式:駝背鱸很容易受到驚嚇,受環(huán)境影響很大。當他們接觸到不熟悉的東西時,他們通常會游泳,但他們不會不要游得太遠。它們的游泳方式與其他魚類截然不同,移動速度非常慢,而且它們的游泳方式也與其他魚類不同,轉彎方式異常,有時還會倒立游泳。

環(huán)境適應性:野生駝背鱸對常見疾病不敏感,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但它是與蠕蟲和寄生蟲有關的宿主。它在溫暖地帶水域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座頭鱸在23~32攝氏度的水溫下仍能正常生長。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生長:駝背鱸有記錄的最大體長為70厘米,2歲性成熟時為39厘米,存活年齡最大的至少為14歲。在人工圈養(yǎng)條件下,有記錄的最年輕的成熟雌魚為18個月,體長為19.1厘米,體重0.114千克。隨著駝背鱸的生長,有明顯的年輪特征,其生長特征可分為三類:一個是在尺度的前沿區(qū)域,在稀疏帶內緣和密集帶外緣的交界處(生長年帶),有一條空白的絲帶或一條斷裂的絲帶,密集而明亮;二是在鱗片側區(qū)、在前緣帶和前緣帶的交匯處,兩個生長帶之間既有密度切割現(xiàn)象,也有密度切割型裂縫;第三,在前鱗片和前鱗片的相交處,年輪呈現(xiàn)年輪碎裂狀、切割和無序,或也有密度現(xiàn)象,是一個破碎和凌亂的切割類型。

繁殖:駝背鱸在產卵期分批產卵,同一條尾巴的雄魚會在不同時期追逐不同的雌魚多對。駝背鱸的產卵盛期為10月至次年1月,受精卵呈浮性,直徑為0.80~0.83毫米,單個油滴。駝背鱸魚是雌雄同體的,生來就是雌魚在3或4歲時,一些雌性分化成雄性,到了8或9歲時,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變成了雄性。

人工養(yǎng)殖

人工繁育:通過注射催產素控制溫度和加強營養(yǎng)可以成功誘導人工養(yǎng)殖駝背鱸的性腺發(fā)育成熟,并對雄魚精液進行超低溫保存。駝背鱸幼魚可在24~32攝氏度的水溫下正常生長,幼魚的臨界耐溫值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EM菌和高檔蝦片的養(yǎng)殖模式,通過瑣碎的食物鏈為駝背鱸提供開放式餌料,EM菌可以控制有害菌。

養(yǎng)殖管理:駝背鱸的養(yǎng)殖方式一般為工廠化流水車間和池塘養(yǎng)殖池塘養(yǎng)殖的駝背鱸體長和體格生長迅速,規(guī)?;S化養(yǎng)殖集約化程度高。在駝背鱸的飼料中添加額外的維生素C和D會影響駝背鱸肌肉中的脂肪含量。駝背鱸易受寄生蟲感染,易患蠕蟲病新貝蟲和海蟲經常寄生在駝背鱸的體表和鰓上改善水質和藥物治療可以預防和治療寄生蟲病。

潛在危害:在大西洋,駝背鱸是一種外來的潛在入侵物種,會破壞生物多樣性;但由于駝背鱸成活率低,生長緩慢,難以建立繁殖種群,不構成入侵危害,未被全球物種數(shù)據(jù)庫入侵(ISSG)收錄。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駝背鱸魚肉質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人工養(yǎng)殖的駝背鱸營養(yǎng)價值高于野生駝背鱸,但口感不如野生駝背鱸。駝背鱸魚是以香港為中心的食用魚貿易中最有價值的品種之一,也是整個印度-西太平洋重要的食用魚是高檔海鮮,但因其生長緩慢,人工養(yǎng)殖困難,價格昂貴,體表和鰭可由玉白色變?yōu)楹稚?,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駝背鱸的高市場價值導致的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破壞使其野生種群數(shù)量逐漸減少,尤其是在東南亞。2007年和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分別將這一脆弱性列入紅色名錄(VU)物種,2018年被IUCN列為數(shù)據(jù)不足,原因是缺乏類群信息和保護級別的認定(DD)對于該物種的保護,移植技術和冷凍保存技術的發(fā)展受到了廣泛關注,其遺傳性可以在生殖周期的任何階段得以保存,不受性成熟或年產卵期短的限制。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馬特奧·梅西    下一篇 雙孔魚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精品国精品国产久自在,亚洲色欧在线影院,国产av日产亚洲,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