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神鷲
安第斯神鷲(學名:Vultur gryphus),又名康多兀鷲、安第斯神鷲,南美洲的一種大型食腐猛禽,屬于美洲禿鷲科安第斯神鷲屬。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羽毛。頭部和頸部幾乎沒有羽毛,呈紅色至黑色和紅色。頭頂平坦,雄鳥頭頂有深紅色的冠,頸部下垂。喙的末端是鉤狀的,適合從尸體上撕下腐爛的肉。男性的平均體重是12磅.5公斤,女性平均體重10.1公斤,翼展可達3.3米。
安第斯神鷲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腐猛禽,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棲息在安第斯山脈海拔30005000米的山區(qū)、沿海山地棲息地和開闊草原。
2020年8月10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安第斯神鷲列為易危物種(VU)由于棲息地的喪失、20世紀70年代,鉛中毒和人類狩獵一度被列為瀕危物種,但經(jīng)過人工繁殖和野外放生等各種努力,野生種群數(shù)量有所回升。
形態(tài)特征 編輯本段
外部形態(tài)
安第斯神鷲成熟時,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成蟲翅膀上也有白色飛羽,雄性飛羽更明顯。當翅膀展開時,翅膀尖端和初級飛羽之間有一個間隙,這是對滑翔的一種適應。成年鳥類的頭和脖子上幾乎沒有羽毛,它們是紅色到黑色和紅色的。這種禿頂和頸部禿頂可能是一種衛(wèi)生上的適應,因為吃了腐肉后,裸露的皮膚更容易保持清潔和干燥,而且高海拔地區(qū)的紫外線也可以起到消毒作用。
安第斯神鷲有一個扁平的頭,雄鳥的頭上有一個深紅色的皇冠掛在脖子上的皮膚被稱為肉瓣,但雌鳥沒有這種性特征。當情緒激動時(例如求偶期間)雌鳥和雄鳥的頭和脖子上都會有紅暈,這是向鄰居發(fā)出的明確信號。幼蟲為灰褐色,但頭部和頸部為黑色,衣領為褐色。
中趾很長,后趾僅略發(fā)達,每個趾爪直而鈍。因此,爪子更適合行走,而不是像食肉猛禽和舊世界禿鷲那樣被用作武器或抓握器官。腳和腿上覆蓋著深灰色的圓形鱗片。喙的末端是鉤狀的,適合從尸體上撕下腐爛的肉。男性 s虹膜是棕色的,而女性 s虹膜呈暗紅色,沒有睫毛。
安第斯神鷲的全長為100~130厘米。翼弦為75.7~85.2厘米,尾長33~38厘米,跗骨[fū]跖骨長度為11.5~12.5厘米。測量值通常取自人工飼養(yǎng)的個體。綜合平均權(quán)重為11.3 公斤,男性平均體重12.5公斤,平均女性是10.1公斤。與大多數(shù)其他猛禽不同,雌性比雄性小。如果以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來衡量,安第斯神鷲是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雖然雄性灰頸蒼鷺鴇[鴇:bǎo]它明顯較重,但性別差異較大,綜合平均體重低于安第斯神鷲、黑嘴天鵝和卷羽鵜鶘[The answer is ]安第斯神鷲的平均翼展約為283厘米,最大翼展為330厘米它翅膀的表面積是現(xiàn)存鳥類中最大的。在現(xiàn)存的鳥類中,只有南方皇家信天翁、漂泊信天翁、卷羽鵜鶘和白鵜鶘的平均翼展和最大翼展超過了安第斯神鷲。
骨骼解剖
安第斯神鷲的頜壁薄,喙弱,喙的長度明顯長于頭骨,約為頭骨的兩倍。外鼻孔大而呈長方形,鼻中隔穿孔。腭骨有一個洞,從前到后寬度差不多兩側(cè)翼明顯向上折疊,內(nèi)側(cè)板狀嵴不明顯,通過韌帶與前磨牙腭突相連。頭骨的頂面非常狹窄,呈現(xiàn)出一個狹窄的三角形。上頜骨的鼻突前窄后寬。下頜骨上有一個下頜后小洞。
安第斯神鷲的龍骨是厚板狀的、從胸骨全長來看,從前到后幾乎一樣高。8對肋骨,包括2對頸部肋骨,全部發(fā)達。坐骨末端因切跡而分叉;不具閉孔。跗跖骨略短于股骨。第一跖骨短,第二跖骨短、跖骨幾乎一樣長,第四跖骨稍短。第二跖骨的滑車翼不發(fā)達。第一個腳趾的趾骨又細又高;第二趾的趾根關節(jié)和趾末端關節(jié)長度幾乎相等;趾爪短而直。
一般來說,安第斯神鷲的頭骨較窄,喙薄而脆弱,顳部、鱗及鱗關節(jié)突不發(fā)達,腦明顯-喙角。因此,撕裂動物尸體堅硬部分的能力弱于禿鷲,主要是通過鉆入尸體內(nèi)部,用喙做剪刀般的切割動作來破碎食物,然后吞下柔軟的內(nèi)臟。
安第斯神鷲的龍骨突的腹緣非常寬厚,有利于它在棲息時將身體重量壓在龍骨突上以減輕后腿的負荷,對其龐大的身軀有很好的支撐作用;脛骨前肌結(jié)節(jié)更靠近跗跖骨近端,可增加向上抬腳的力量,這與快速地面運動有關;第2、3、4個腳趾的近端腳趾關節(jié)比遠端腳趾關節(jié)長。這些特征在陸生鳥類中較為常見,說明安第斯神鷲比禿鷲更適合在陸地上行走。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安第斯神鷲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圣瑪爾塔內(nèi)華達山脈。它最北的分布始于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但極其罕見,沿著安第斯山脈向南延伸至厄瓜多爾、秘魯和智利,最后經(jīng)過玻利維亞和阿根廷西部到達火地島。
棲息環(huán)境:安第斯神鷲棲息在安第斯山脈海拔30005000米的山區(qū)、沿海山地棲息地和開闊草原。它們更喜歡相對開闊的無樹木地區(qū),如高山草甸和落基山脈,因為這樣開闊的棲息地有助于它們從空中尋找腐肉。偶爾在玻利維亞東部發(fā)現(xiàn)、秘魯北部和巴西西南部的低地地區(qū)也見于智利和秘魯?shù)牡偷厣衬?,以及巴塔哥尼亞的櫸樹林。安第斯神鷲在巖石架或洞穴的懸崖表面棲息和筑巢,懸崖表面上升的熱空氣可以幫助它們在空中毫不費力地滑行數(shù)小時,以尋找腐肉。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飛行特點:當安第斯神鷲在空中滑翔時,它的翅膀保持水平,初級飛羽的尖端向上彎曲。因為禿鷲不會它們沒有發(fā)達的胸骨來支撐相應的胸大肌,它們主要靠滑翔飛行。當它從地面上升時,它需要扇動翅膀,但在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它幾乎不需要再次扇動翅膀,它主要依靠上升的熱氣流保持在高空。這種鳥本身喜歡住在高處,這樣它就可以不用拍打翅膀就能起飛。202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安第斯神鷲可以在大風和高溫條件下保持滑翔,超過75%翅膀的拍打是在起飛階段,只有1%其中一只鳥甚至飛了五個多小時都沒有拍動翅膀、172公里。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脊椎動物中運動成本最低的運動之一。
社群結(jié)構(gòu):安第斯神鷲是群居鳥類,有發(fā)達的社會結(jié)構(gòu)、競技游戲行為與發(fā)聲“啄食順序”——是組中的等級位置。巴塔哥尼亞 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中的排名從高到低依次是:成年雄鳥、成年雌鳥、亞成年雄鳥、亞成年雌鳥、年輕的雄性和磁性。
覓食行為:安第斯神鷲是典型的食腐動物,主要以腐肉為食,通常每天飛行200多公里尋找腐肉。在內(nèi)陸地區(qū),它們更喜歡吃大型動物的尸體,包括羊駝、羊駝、美洲鴕鳥、原駝 、鹿和犰狳[Help ]然而,由于牲畜現(xiàn)在在南美洲更為常見,大多數(shù)生活在內(nèi)陸的安第斯神鷲現(xiàn)在主要以牲畜尸體為食,如家養(yǎng)的牛、馬、驢、騾子、綿羊、家豬、家山羊和狗。它們還以野豬、穴兔、赤狐歐洲馬鹿等外來野生動物的尸體以此為食。對于生活在海岸附近的禿鷲來說,飲食主要包括擱淺海洋哺乳動物的尸體,尤其是鯨魚。它們有時攻擊小鳥的巢并吃鳥蛋。盡管安第斯神鷲缺乏有力的爪子和熟練的狩獵技能,但它們有時會追逐和捕捉活的獵物。據(jù)觀察,安第斯神鷲捕食一些小動物,如土撥鼠、鳥類和兔子缺乏爪子和狩獵技能,通常通過反復啄嘴殺死目標,或在獵物死亡前開始進食。安第斯神鷲在吃新鮮尸體時,往往會將尸體在肛門附近撕開,一直吃到頭部。吃的首選部位是肝臟,其次是肉類,沒有觀察到打開頭骨吃大腦的嘗試。
安第斯神鷲可能與一些較小的食腐動物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他們將跟隨禿鷲屬的成員——紅頭禿鷲、小黃頭禿鷲和黃頭禿鷲尋找動物尸體的下落。美洲禿鷲的食腐猛禽可以察覺乙硫醇的氣味,這是一種動物尸體腐爛產(chǎn)生的氣體。另一方面,這些較小的美國禿鷲可以 它們不會撕扯安第斯神鷲等大型動物的堅韌皮毛,它們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視為物種間相互依存的典型例子。然而,研究表明,安第斯神鷲有時甚至可以先于紅頭美洲禿鷹、黑禿鷲發(fā)現(xiàn)尸體它們很擅長尋找腐肉不需要其他拾荒者的幫助。美洲黑禿鷲和狐貍等哺乳動物食腐動物有時會與安第斯神鷲爭奪腐肉的所有權(quán),但后者在眾多食腐動物中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安第斯神鷲在野外斷斷續(xù)續(xù)地進食,經(jīng)常幾天沒有食物,然后一次吃1~2公斤,有時甚至吃到它們能 不要飛離地面。因為它的爪子不適合抓握,所以它必須在地上吃東西。與其他食腐動物一樣,它通過處理腐肉在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否則腐肉將成為疾病的溫床。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安第斯神鷲性成熟,在五六歲時開始繁殖。交配季節(jié)因地區(qū)而異,但一般是2月到6月。繁殖間隔也可能因棲息地質(zhì)量和食物供應而異。交配前,雄性和雌性安第斯神鷲會選擇一個筑巢地點,然后在交配開始前在那里或附近生活兩個半月。隨著父母交配直到接近雌性產(chǎn)卵的時間,他們將逐漸開始住得離巢穴越來越近,直到他們最終在巢穴中過夜。在求偶期間,雄性動物的皮膚s的脖子從暗紅色變成亮黃色,然后擴大。雄性張開翅膀接近雌性,脖子伸直,嘴巴向下,稍微向左右轉(zhuǎn)動,慢慢走向雌性這時,雌性也會張開翅膀做出類似的動作。雄性在接近雌性時會發(fā)出嘶嘶聲,雌性在交配時會發(fā)出低沉的叫聲。其他求偶儀式包括嘶嘶聲和咯咯聲,同時張開翅膀跳躍和跳舞。大多數(shù)安第斯神鷲不 他們懶得小心翼翼地筑巢它們只是把卵直接產(chǎn)在光禿禿人跡罕至的懸崖壁架上一些人收集了一些棍子,并把它們?nèi)鲈谥車ku蛋呈藍白色,1~2枚,重約280克,長7枚.6~10.1厘米。一枚卵的孵化期為54~58天,由雌雄雙方共同孵化。肉小雞,孵化時呈淡黃色。雛鳥由父母雙方照顧,當它們67個月大時,翅膀逐漸生長、能夠飛行。幼鳥繼續(xù)與父母一起生活和狩獵,直到2歲,或者在父母再次繁殖時離開。
壽命:安第斯神鷲是一種長壽的鳥,成熟的很慢。它們在野外的最長壽命未知,但據(jù)估計約為50年。2010年1月,一個名叫“Thaao”圈養(yǎng)的安第斯神鷲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比爾茲利動物園去世,享年79歲,這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
文化:在南美洲的許多國家,安第斯神鷲的地位很高。It 不僅僅是委內(nèi)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哥倫比亞也承認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國家象征、厄瓜多爾、智利和玻利維亞被視為國鳥。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xiàn)狀
安第斯神鷲的全球總數(shù)估計為10,000只,其中約6,700只為成年禿鷲。其分布范圍北部的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受到嚴重威脅,極為罕見。
致危因素
安第斯神鷲種群面臨的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鉛中毒(吃獵人殺死的動物)并因被誤認為攻擊牲畜而被農(nóng)民殺死。安第斯神鷲繁殖率低,遭受人類迫害后種群難以恢復很大一部分農(nóng)民 殺害禿鷲源于一種誤解據(jù)說禿鷲會攻擊牲畜。
保護措施
環(huán)保主義者已經(jīng)實施了教育計劃,以消除農(nóng)民和對安第斯神鷲攻擊家畜的誤解,糾正他們以前的錯誤觀念。人工飼養(yǎng)和重新引入計劃,北美動物園孵化的安第斯神鷲被放歸野外以增加種群數(shù)量,這一直在阿根廷、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已實施。1989年,第一只圈養(yǎng)的安第斯神鷲被放歸野外。即使經(jīng)過圈養(yǎng)繁殖和重新引入計劃,其低繁殖率決定了野生種群的恢復緩慢。
保護級別
2020年8月10日,安第斯神鷲編號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和秘魯保護組織列為易危物種。
附件列表
詞條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qū)I(yè)人士。